「艋舺」不錯看,是一部不那麼努力寫實的國片,就因為如此,電影呈現的許多「不真實」才不愧為「電影」。
國片長久以來拘泥於寫實,受限於輔導金,追求藝術定位與獎項,從來都把觀眾放在不知第幾順位,於是電影越來越難看(這有雙重含意 一是看不懂 二是真難看),艋舺不知是主動走上討好觀眾的路,還是被動(台灣的製片環境應該已經很難重現艋舺那個時代所有的客觀寫實條件),於是,「太子幫」帥得太離譜,成員之間的感情發展與肢體接觸太煽情,「廟口」只是場景,「角頭」只是身分,換成軍隊 諜報 牛郎店....任何男性團體集體的情結,都會成立。
「艋舺」有點奇特,「外省掛」的製片和導演,選了一票省籍不明確的新生代演員,詮釋一個非常「本省」味道的角頭故事,除了馬如龍一掛上一代的角頭老大渾然天成的本味兒,新生代演員其實成功的將省籍拋在腦後,甚至連移民西方社會的外國味兒,都很自然的融進來,於是觀眾看的雖然是上個世紀的故事,但其實是這個世紀的風情,一種「電影」才能製造出來的幻象,觀眾是為了追求想像中的滿足,才會付錢走進戲院,「海角七號」我覺得是歪打正著,「艋舺」是刻意為之,希望他們的好票房,能激起台灣有限的電影從業人員,回到「電影」的本質,努力討好觀眾。
「艋舺」真的有努力討好觀眾,一部「角頭黑幫」電影,連女性觀眾都不會看不下去,還能找到娛樂自己的元素,身為觀眾真的有被尊敬的感動。
年假期間惡補了好多台灣的電視劇,大部分是偶像劇:
終於看完傳說中的「痞子英雄」,這部戲讓我最瞠目結舌之處,是故事終於敢亂想到這麼「高」層,看歐美 看韓日,故事只要能「自圓其說」符合邏輯,什麼故事都能入戲,即便是「總統」即便是「神鬼」,台灣的戲通常就是小鼻子小眼睛,只敢在電視台的建築物裡爾虞我詐 互相對罵或愛得死去活來,「痞子英雄」不只看得出來敢花錢追求視覺的高標享受,連故事情結都敢試試「無限上綱」,希望這是個標竿,讓以後的故事都敢「海闊天空」,不過沒有客觀條件支撐的幻想,通常也會是個大災難,或許還是只能期待幾個特定導演的成績。
「痞子英雄」裡的仔仔,其實演技進步很多,被柴智屏和蔡岳勳呵護長大的他,這回的演出終於感覺有到位,只可惜趙又廷太搶戲,搶掉他真真實實的進步,這也是演藝圈的現實,演員不是只跟自己比,還要跟同台的比,仔仔很大的弱點在對自己不夠有信心,發音咬字太弱,演戲太拘謹,永遠就是差一點。
連看艋舺和痞子英雄裡的趙又廷,不能不承認他的幸運,但也看到他的危機,「蚊子」還是「英雄」都不如「趙又廷」鮮明,「角頭」還是「警察」都是同一種類型的角色,可預見「痞子英雄」的電影版,他一定還是能成功詮釋角色,可是如果被侷限在這種類型化的角色之中,未來的路不見得好走。
講到類型化,「就想賴著妳」的ELLA,就是個典型,類型化到完全沒有驚喜,即便她一路換男主角,從黃志偉 吳尊換到言承旭,越換越大牌的超級偶像,也就只是像藥下的越重,但藥效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
相較於仔仔,言承旭的進步相對緩慢更多,更是脫不了「帥哥」「偶像」的束縛,還看不出來會有什麼突破的空間。
還花了些時間惡補「下一站幸福」,一口氣追到十九集,吳建豪夠努力,但每個配角都還是比他強,雖然這齣戲讓他算翻身,起碼在收視率上完全超越一直壓在上方的言承旭和仔仔,但憑良心說,還是靠三立的整體條件拉抬了他,失去三立他還是很難獨撐大局,希望演員自己看得清現實。
朱孝天我看是徹底被拋到後段班了,除非奇蹟,除非他自己先把自己恢復到一個狀態,否則真的很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