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論文寫作提案-也是部落格發表第100篇紀念

壹、前言

進入傳播在職專班就讀近三年,在法定修習學分即將修滿前,才認真思考我的畢業論文到底要寫甚麼,回想過去每門課的期末報告,從媒體管理到置入行銷,從圖像文本到網路志工、從iPhone到行動內容,幾乎每個研究報告都沒有延續與累積,一來是自己興趣很廣泛(節目製作、音樂行銷、媒體管理、數位內容),二來是傳播這個領域這幾年市場變化太大(以有線電視來說,從崛起到發展飽和也不過十幾年,更別說網路衝擊所帶來的媒體質變), 個人從1983-2008近二十五年在傳播媒體的工作經驗,雖然信手拈來都是究問題,但問題太多等於沒有問題,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研究題目,再花個一年半載鑽研問題,左思右想都覺得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既然無法遵循傳統論文寫作的形式,如何突破框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論文「形貌」,希望經由以下幾個「途徑」試圖找到答案:

一、首先思考「論文」對個人的意義:

三年在研究所親身的學習體驗,依個人感受試圖為論文下個定義,論文對寫作者來說,應該是多年所學的成績單,檢視自己對問題意識、研究方法的掌握有多精準,一般的研究生從產業外看問題找答案,在職班研究生從產業裡找問題看答案,前者的長處在研究方法的掌握,後者的強項是直指問題的核心,可以說各有所長。論文對學術研究來說,就像一塊塊的積木,堆起龐大學術研究領域的規模,讓後進研究者可以此為基礎,發展自我研究問題的方向與成果,至於研究者的論文是一塊關鍵的積木,還是一塊可有可無積木,相當程度決定了研究的學術意義與價值。

二、期待「我的論文」代表的意義:

自我先檢視個人能力的侷限,首先承認自己的弱點才能面對問題,三年在職班接受研究方法的薰陶後,非常確認自己沒有學術研究的天分,勉強用傳統論文寫作的方式,肯定會半途而廢,或是寫出一篇自己都無法接受的論文,所以另闢蹊徑是最實際的思考方向。

每到開學期間就要暢銷一次的一本書「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畢恆達老師為要寫論文的莘莘學子們寫的一本非常「白話」的「論文寫作手冊」,給了我很好的啟示,但也就像所有的操作使用手冊,讀者就算每個字都認識,但操作能否成功仍有許多變數。曾嬿芬為這本書寫的序「有趣!有趣!有趣!」提到:學生寫論文時,一個非常大的心理障礙就是老師是第個讀者,這是非常令人挫折的寫作情境,老師更熟悉文獻、更清楚研究,學生自然會啟動自我防衛機制,典型的反應包括冗長的文獻向老師證明自己有唸書(我現在做的就是),寫抽象的文字證明自己有理論思考的能力(就是因為不擅長所以),每每讓曾嬿芬讀碩士論文時就像在沙灘撿貝殼,要在一堆不相干的文獻回顧和抽象費解的文字中尋找作者真心想對話的理論、想回答的研究問題、想寫的結論。曾嬿芬的看法於是給了我更理直氣壯的行動力,就是希望「我的論文」能直接跨越「不相干的文獻回顧和抽象費解的文字」這類垃圾文字的生產,以免除老師們浪費時間「撿貝殼」的痛苦。

三、決定「我的論文」的形式:

目標確立以後,預期「我的論文」是個甚麼樣貌,希望發表後能有甚麼樣的收穫和成果呢?首先要考慮的是「論文」的形式,找不到一個值得埋頭苦研的大問題,可不可以發現許多小問題,累積許多小問題來呈現產業的普遍性問題。其次思考「我的論文」對學術研究能有甚麼貢獻與功用,主觀上當然希望努力寫作出來的作品不會一寫完就被束之高閣,從此不見天日,如果不能被以後的研究報告引用,最起碼也要能吸引更多的人閱讀,讓讀者對我所呈現的產業界問題產生閱讀的興趣,於是如何選擇一些值得探討的小問題,就非常重要。至於形式,我的論文寫作計畫,預計以書的出版來呈現,以個人在業界打混多年的實務經驗作為素材,透過每一個主題的個案實例、業界標準、歷史演進、人物訪談等等方式,以每個主題3000-5000字左右的規模,集合至少15-20個主題,然後依一定的架構集結成書。

四、蒐集「我的論文」的內容:

1)從我的實務經驗取材:審視個人的實務經驗,主要是在電視媒體這個領域,透過我的個人簡歷整理出四個大致的方向:

ü 非戲劇類電視節目的製作實務

ü 有線新聞台的經營現況與新聞性節目的製作。

ü 有線電視台的管理、行銷、產業現況

ü 其他相關娛樂產業:包括網路、行動內容、藝人經紀、演唱會

2)用甚麼樣的系統或編輯概念來寫作:先根據前列蒐集實務經驗的方向,將預計發展的題目依內容分類,15-20個主題都寫作完成後,再依寫作的方式或切入的角度調整編排,以人物或事件作為編排選擇的重點,以打破按照實務分類編排的刻板形式,畢竟要以書的形式出版,可讀性、行銷的賣點都是考慮的因素(也算是一種另類的紮根研究吧?)

小結

我的經驗有甚麼值得研究?這二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因緣際會從無線電視跨越到有線電視,目睹台灣電視產業這個媒體相當關鍵的發展過程;從娛樂節目跨足到電視新聞的跨領域經驗,在業界有這樣歷練的同業也可以說是鳳毛麟爪,我的經驗多少能見證這個產業的一些發展軌跡。此外,以台灣本土相關實務為題材,由產業從業人員撰寫的書籍也相對稀少,如果能透過「我的論文」的寫作,多少留下一些實務記錄與問題探討,也算我對這個幾乎終身奉獻的產業,稍盡個人棉薄之力,於是舔不知恥的決定用這樣的形式與方向,開始創作「我的論文」。

問題研究常會因時空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尤其在瞬息萬變的今天,通常印刷還沒開始前,作品可能就已經過時,典範級的理論或許能框架大部分的研究問題,但也只是大師們夙昔值得景仰的創作,未來這麼不可預測與捉摸,現在既然如此稍縱即逝,或許紀錄過去對我來說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於是我選擇整理記錄過去,取代傳統問題研究的論文寫作形式。

貳、題目設定

1非戲劇類電視節目製作實務

ü 一個節目的誕生

ü 從電視節目製作預算的項目、規模,看台灣節目製作的現狀。(困境)

ü 台灣電視製作環境:從幕後工作人員談起,製作一個節目需要哪些工作人員,和哪些特質?

ü 節目的類型,從金鐘獎的分類說起。

ü 目睹一種節目類型的死亡:娛樂新聞已死

ü 誰主導了電視節目的製作走向,製作人?主持人?廣告主?收視率?節目要作甚麼內容,誰說話算話?

ü 成功節目的定義:十年以前的節目你還記得幾個?電視媒體就是一種速食文化,從收視率、影響力、業務收益各種角度來定義節目成功與否,可以因此看清經營電視媒體的本質。

ü 節目主持人的類型、特質:有好的主持人,節目就成功了一半。

………

2有線新聞台的經營現況與新聞性節目的製作。

ü 台灣政論節目的製作生態:名嘴治國?

ü 主播是新聞人還是藝人,從「美女主播」的生產和培訓談起。

ü 造勢晚會:台灣選舉期間特有的節目類型。

ü 置入性行銷:新聞是有價商品。

………

3有線電視台的管理、行銷、產業現況

ü 媒體的合縱連橫-有線與無線,家族頻道,跨媒體(網路、報紙、誌、播、電視….

ü 頻道的行銷,節目的宣傳:

ü 電視媒體經營者

ü 電視媒體的嚴冬來臨?從2007年底驚傳14綜藝節目來年喊卡談起。

………

4其他相關娛樂產業:包括網路、行動內容、藝人經紀、演唱會

ü 影劇版常報導小燕家族、偉忠幫、喬傑立家族,電視圈還有個福隆幫,雖然默默無聞,但歷史悠久、開枝散葉

ü 從國際合作節目製作,看異國娛樂圈特質:美國、日本、韓國

ü 藝人:具備是商品也是一份專業工作這兩種特質,藝人的特質和類型。

ü 當電視遇上網路

………

參、寫作方式

寫作方式將從事件或人物著手,以實例帶出問題的本質或現況,希望透過類似說故事的方式,佐以相關資訊的蒐集,讓讀者能更清楚、多面向的了解每個題目的內容。

例如:

「從一篇有關「週末派」的碩士論文說起看台灣電視製作環境的變與不變」

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出版,輔大研究生呂學正的碩士論文:「電視節目製作的組織研究:以綜藝節目『週末派』為例」,

論文序言中作者感謝在週末派的製作公司:福隆製作公司裡得到採訪協助的我和多位當年的同事:包括葛福鴻、王偉忠、倪重華、張榮貴、白怡華、羅裕儀、商台玉、劉復亭、郁玲華,以及主持人張小燕」,除了郁小姐多年前離開這個行業外,作者提到的每個人目前都仍在娛樂相關產業奮鬥中。

「『週末派』是由福隆製作公司負責製作的九十分鐘大型綜藝節目,從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三日起,每週六在中華電視台(華視)頻道播出。」

一篇碩士論文保存了二十多年前的綜藝節目企畫案,對當年的製作公司來說,早就不知去向的珍貴文獻,因為我當年的親身經歷和二十多年後的求學因緣的交集,居然讓這份文獻出土了,透過這份企畫案,更能解析呈現一個節目製作的各項元素,也可以將這份企畫案和近年來新的節目企畫作比較,看看節目製作的生態環境有些甚麼樣的改變。

例如:

從一張1993326 西華飯店 福隆幫前後期同學會的團體合照說起

試圖為台灣電視節目幕後製作寫人物誌,為多年來這個行業多少留下一些記錄等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