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2012 重生預言


2012 重生預言
第一次聽到「2012」,是我的巫婆好朋友 知名星座專家,在好幾年前跟我提過,她當時大概的說法是:馬雅文明的曆法,到西元2012年就停止了,而星座學 占星術都是起源於馬雅,所以西方一直有個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說法,聽她說完後我搜尋了一些資料,發現幾乎只有西方有這個說法,東方 或者說中文世界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然後接下來的這幾年,漸漸聽到一些佛教有關「末法」的說法,末法時期天災人禍不斷,地震 洪水 瘟疫 戰爭...山河變色 眾生家破人亡 親離子散 哀鴻遍野,彷彿都是最近幾年世界的寫照。前些日子有機會親炙慧禮法師,一位發願五世投身非洲傳法濟人的高僧大德,他也感慨因為物質文明的過度發達,修行幾乎後繼無人。
還有個說法,正法時期修行人的比例,出家男眾數量最多,第二是出家女眾,第三是在家男眾,第四是在家女眾。末法時期卻是全部顛倒的,學佛真正有成就的,在家女眾佔最多數,依序是在家男眾 出家女眾 出家男眾,至於出家男眾何以不能成就?因為都去搞名養利了,心早就不在修道上了,而現今的佛教界完全符合這個狀態,修行女眾數量遠高過男眾。
這幾年不論是好萊塢的電影,還是美國各大電視網製作的影集,怪力亂神特別多,吸血的 超自然的 怨咒的 末日的....,一股集體的末日氣氛,隨著環境極度被破壞,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彷彿末世果然不遠。
今天逛誠品看到一本中文新書,「2012重生預言」, 二話不說趕快買來瞧瞧,後半段真的稍微太怪力亂神,作者以其親身經歷的通靈說法,轉述與「高靈」的對話,這一部份讓信者恆信 不信者恆不信,自行判斷接受與否外,有幾個觀念和看法我覺得還蠻值得探討。
一個是除了引述「馬雅曆」的說法:2012年12月的冬至,是本次人類文明的結束日外,還有一個天體運行的說法,2012那一年地球 太陽 和銀河系中心的大黑洞連成一線,三者連成一線的週期為2萬5700年,當這三者連為一線,地球磁場一定會受到強烈的影響,事實上,NASA在去年底已經宣布發現地球磁場不斷減弱,地球之外的磁氣圈也在變薄 並破了一個大洞。
但為什麼書名是「重生預言」呢?這些篤信2012年 並投身靈修的修行人們,堅信這不是末日,而是一個肉體 精神 心靈各方面轉變的契機,人類將透過修行 重生 演化 躍升,將負面的末日悲觀論調,轉而為正面積極的重生思考,還能據理說明 頭頭是道。
至於我個人,一向認為人類是世界最大的污染源,如果末世降臨,大家一起共赴黃泉,還地球萬物一個重新孳長 恢復生機的機會,實在沒甚麼不好。
書中還鼓勵,在迎接2012到來之前的這三年,「你真的開始去為自己喜歡的事全力以赴 跟別人用心相處,就算沒存甚麼錢,就算2012沒發生甚麼,搞不好你會發現,這3年所累積的情感存摺 所累積的生命智慧和創造力,給你一個更有力的未來。」我似乎就在身體力行中。
這幾年來,碰到不少參與修行或靈修的朋友,感受一些說不上來的奇怪體悟,彷彿是一種集體的 冥冥中的力量,帶著大家走一條殊途同歸的路,惡質的更惡質,良善的更良善,端看你選擇了向上還是向下,看到這本書,也不全然認同,但就是有股衝動想寫些甚麼。

由「ID4」「明天過後」的導演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執導的電影「2012」,即將於今年十一月上片
2012 - Official Movie Site
或許到時去看看這部電影,會有更具象的體悟。

延伸閱讀:聖境寓言書

讀書心得-糧食戰爭


糧食戰爭:市場,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之戰
Stuffed and Starved: Markets, 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


撐死還是餓死,肥胖還是飢餓,「糧食戰爭」這本書因為想要寫的東西太多,想要宣揚理念又太急切,所以寫得拉理拉雜,有點混亂又過份跳躍,但部分單章和片段的內容,又實在發人深省,值得一讀。

從作者的結論來看這本書,或許更清楚他的理念和意圖:

「世界各地的農民和農場工人,因為政府高官的縱容和市場的反覆無常,就快要活不下去,消費者肚子裡塞滿了加工食品而不可自拔。農企業的食品和行銷導致跟飲食相關的疾病病例數字創下新高,不僅危害成人的健康,也如同在兒童身上植入定時炸彈,含有低廉卡路里的產品打擊了本土經濟,但超市仍然在大量供應。我們跟食物的生產體系和飲食樂趣的距離越來越遠。大多時候,消費者渾然不知食物入口前所經歷的辛酸血淚,而我們的住家環境和工作型態讓人不敢妄想現況可能改善。

現行的糧食系統根本是一座荒原。它不只危害人類,也對其他動物造成結構性的傷害。它永無止盡地消耗水和能源。它造成全球暖化,並成為疾病肆虐的溫床。它還麻痺了我們的感受力和同情心。」


透過對糧食生產和食品業的現況介紹分析,作者清楚剖析「剝削」無所不在,糧食生產的市場和權力高度集中,農民不是唯一被剝削的目標,土地、生態,特別是我們對健康食物的「選擇權」,都被行銷、價格、通路…「制約」和「剝削」了。

不是我在選擇食物,而是食物選擇了我,單一作物大量生產,化學添加充斥市場,為糧食生產當權者量身訂作的有機認證標準,超級市場透過物流控制了糧食生產者的命運…,而我們的工作,居住的區域,公司和住家往返的距離都影響了我們對食物的選擇,否則便利商店的速食產品不會佔據絕大多數外食人口的腸胃,畢竟它價廉、方便、快速又有多樣的變化,可是這樣的食物,不只因為剝削生產者而獲得利潤,更是剝削身體健康的垃圾食品,我們卻只能麻木的接受,因為沒有其他的選擇,起碼在有限的收入和長時間辛苦的工作後,已經精疲力竭,無力尋找對自己更好的健康食物。

現況雖然是這麼的無望,作者還是提出了一些零星成功的抗爭經驗,並鼓勵消費者爭取「食物主權」:人民、國家或聯邦決定他們的農業和糧食政策的權力。

不要輕言放棄我們決定自己要買甚麼?吃甚麼?食物由誰和如何生產的權力。

讀書心得-一個人的老後


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
作者上野千鶴子,1948年生,比我還大個十幾歲,可見得我還有十幾年可以為自己老後享受單身熟齡生活而努力作準備。
最近老爸老媽從台中老家搬來台北與我作鄰居,我把我的電梯公寓讓給兩老住,自己搬到附近的大廈套房,能夠就近照顧又保有隱私與自由,非常符合我的個性,也和作者對單身熟齡婦女的建議不謀而合。對許多即將面臨照顧父母重責的中年人,如何誠實面對自己對照顧父母的心態健不健康,可以透過這本書來檢驗,到底是為了怕「不孝」而勉強與老人家同住,最後雙方都不快樂,還是開誠布公好好跟老人家商量,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法,恐怕都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我很慶幸我的父母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們一起選擇了一個雙方都覺得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部分是第六章:如何劃下人生句點
想遺留下甚麼?不想遺留下甚麼?想要的死亡方式...我欣賞作者的誠實面對,這在日本人裡是少見的,世界上如果有最諱疾忌醫的民族最忍著不表達真實感受的民族,我看非日本莫屬,但作者卻豁達的談論許多日本人或東方人覺得「無禮」的話題,對讀者真的是非常受用,對即將面臨自己一個人老後的所有讀者,都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
認識我的好朋友都知道,我一直有一個生前要處理完自己身後事的計畫,不是只有寫個遺囑或幫自己辦個生前告別式這麼簡單,而是要把能處理完的事都處理完,不要給生者製造太多麻煩,搬到小套房清掉身邊過多的長物,就是計畫開始的第一步,接著就是開始學習過一個物質更簡單 儉樸 精神更充實更有意義的下半生,父母北上意外促成了我的計畫開始實施,看到「一個人的老後」這本書,更是有緣份到了的感覺,我還不算太老,但準備老後其實是個不小的工程,除了養身體 更要養心靈,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雜事要先預作準備,人只有老一次死一回的機會,沒有從錯誤中學習的可能,而且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要修這門課可真是要非常有耐心。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中年(還是老年?)也可以擁有熱血

前兩天有個九月一號要 on line 的奇怪網路新媒體,到協會來採訪網路救災,我既然負責媒體聯繫,又閒閒沒事,就晃到協會來接待,採訪的小朋友問了個很冒昧的問題,大意是我看起來年紀一把了,怎麼會跟一群年輕人混在一起,我直接回答說:「的確很冒昧」,但身為記者其實她問得很好,我想很多老朋友也想問我同樣的問題,或許只是怕太冒昧所以問不出口吧!當時我立即的回答是:「因為我被傳統媒體淘汰了,所以只好混進數位世界 新媒體...(忘了確切的措辭)。」這個回答非常滑頭,有點我被高中退學了 沒辦法只好去念大學那個味道,算是實問虛答,但多少因為自我解嘲化解一些尷尬,但其實不是個誠懇的回答。
事後我仔細想了想這個問題,我想真正的回答應該是:「我就是不服老 愛學習新知 愛交新朋友 想看看自己還能搞出甚麼新花樣,雖然看來有點為老不尊 前途無亮 但反正世界已經這麼糟了,人生苦短,日子過得快樂一點比較重要,我也會茫然 也會擔憂 也會心慌,畢竟已經不再年輕,視茫茫 髮蒼蒼 齒牙動搖 膝蓋退化 熬不了夜....,有好的機會應該多給年輕人,我好像也不該來搶資源....(還真嘮叨),但我想只要年輕人不嫌棄,沒嫌我們礙手礙腳,就混混看囉!」
中年也好,老年也罷,應該還是可以擁有熱血的權利吧!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與夜色中的孔廟二度結緣


好多年前,在那個李總統還在位的年代,起碼十年前,當時的文建會主委鄭淑敏,幫老先生在孔廟辦了個古典音樂演奏會,我忘了是去報導還是轉播,總之,室內樂小型編制的演出,加上孔廟的古意,和一群高官名流附庸風雅,我當時只有一個感覺,傳說中的後宮應該就是如此吧!雖然已經是民主時代,還是有機會感受到封建時代的風情,鄭淑敏果然是個高段逢迎上位的好手。
第二次再有機會在夜色中踏入孔廟,是因為最近交了個忘年好友,說忘年其實也只大了我一輪12年,因為參觀她在孔廟教志工練習佾舞,有幸再度夜訪,耳邊縈繞的是古樂,笙 蕭 笛...在莊嚴的鼓擊與鐘鳴下,卻是另一種帶點出世 返古的風味,陳玉秀老師依著古籍樂舞疏的記載,教導學生們雅樂舞,我因為之前也上了兩堂課,就被古樂舞的博大精深所震懾,陳老師下一輪的課已經預約要參加,也感覺到有一種將努力推廣的因緣。


去過曲阜,孔廟 孔府 孔陵一輪走馬看花,感覺台北的孔廟更質樸,夜晚很寧靜。

數位觀察 一


最近發現數位落差的面向非常多樣,不單單只是工具的使用,也不單單只是觀念的提昇,事實上,屬於數位領先的那一群,大量運用「密語」交換「共識」,建構了他們的「文化 社交圈子」,非我族群只要三兩句話,立刻就被辨識出來,我試圖打入這個「既封閉也開放」的圈子,有時覺得融入其中,有時又有自己應該知所進退的體悟,總之就是一個「看山似山卻不是山」的覺知。
覺知有點迷糊,了解又有點凌亂,決定記錄我的觀察,即使是看似沒甚麼道理的觀察,或許集合起來,就能建構型塑出一個大概模糊的樣貌,提供自己整理思緒,或希望打入這個數位新世界的「舊」人類們一個參考。

給這個計畫一個代號「不走馬路的胖卡

今天是七夕情人節,Google的 Logo照例應景改為牛郎會織女,Yahoo也用Flash畫了牛郎織女相會logo橋下,但你會注意那個logo,代表的意義完全不相同,就跟你會用gmail還是雅虎信箱的不一樣,究竟不一樣在哪裡?你必須先開始使用,從功能 從你的朋友在兩大信箱的市佔率消長中,慢慢去體會,一個入口,一個出口,等你開始體會兩者的不同後,你可以選擇繼續留在安全的舊世界,也可以探索未知的新領域,唯一的警告就是:上了新路想回頭就難,請考慮清楚。

為什麼會從logo談起,因為昨天是伽利略自1609年8月25日,首次使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至今400週年的紀念日,2007年12月20日聯合國通過了將2009年定為國際天文年的決議,昨天Google的logo戴上了望遠鏡來紀念這個日子,我在微網誌上零零碎碎看到一些談論,因此得知,從而透過搜尋了解與累進了這個資訊,這就是 Google和 Yahoo 最基本的不同。
今天剛好七夕,繼續有人說起logo,我剛好是個跨平台使用者,正在從入口過渡到出口,於是觸發了第一次的觀察。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數位的路,開始就很難回頭了。

昨天中天記者作專題,採訪台南縣長蘇煥智,因為報導的內容主要是跟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進駐台南縣的這個事件有關,所以我和協會的同仁,到台南縣的台北辦公室陪同縣長受訪,縣長當天因為要參加院會,剛好北上。
面對採訪,縣長對噗浪給了一個「網路119」的comment,傳神而易懂。
事實上縣長噗浪救災的過程,我參與了一小部分:
8/6號晚上,我RSS看到MMDays一篇文章,推崇縣長利用噗浪發佈停止上班上課的訊息,我立刻求證確認縣長在晚間9:04,幾乎是台南縣政府公布停班停課訊息的同時,縣長在噗浪上也發佈了相同的訊息,我馬上將這幾個連結透過MSN傳給在東森新聞部的朋友(回應文中有東森記者留下的足跡),他當晚剛好值班,於是作了一個獨家小新聞。(最近常常線上發稿,都以誰在線上就發給誰的隨機概念,還和朋友戲稱要成立網路通訊社,專門供應網路八卦)。
雖然只是小新聞,但我想對看到這則新聞的一般觀眾來說,知道縣長發噗,說不定就成就了後來當119打不通,部分災情上報跑到縣長的噗浪去留言的因緣,如果真的因此救到一些人,也是功德。(事實上縣長透過噗浪真的救了許多人)
如今隨著災情漸漸平復,縣長受訪時表示,他的噗浪現在幾乎成了另類陳情管道,每天總有一兩則陳情,而且他也感受到必須盡快處理的壓力,因為這些陳情文都會留下記錄被公眾監督。
聽到這裡,我心裡頓時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幾乎要脫口而出:「縣長,數位這條路,開始就很難回頭了。」一來是會上癮,二來是不能不回應,而且要快速回應,恭喜蘇縣長,來到數位新世界,您是擁有權力的行政首長,這跟在野的政治領袖不同,他們真的只能早安 晚安噗,我相信一個先行者會試出非常多的可能性,起碼在顢頇 官僚 充滿舊式思考的政治圈,這一步走得快,接下來還要走得穩,只要是真心誠意對待網友,就跟對待選民一樣,接下來的路就會走得更穩健。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資訊洪流也氾濫成災?

這次水災重創南台灣的同時,各式各樣的資訊也同時爆天量、海量,充斥在各種載具、渠道,空間裡氾濫成災,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當有限的119報案電話被擠爆,焦急的災民一定到處想辦法打電話求救,收到求救訊息的親友一定會幫忙再往外傳遞,訊息遞增的結果,資訊的流就氾濫到電視台的Call In電話,與各式各樣的訊息傳遞管道,而網際網路可以說承載了最多的資訊洪流。
我擔任志工的台灣數位文化協會,這次架起的「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gbt.tw因緣際會,在資訊的洪流中作出了一個行動,就是打破網路以往「量」的迷思,而以「效」「用」作為篩選資訊的原則,用關鍵字、用程式先把大量的雜訊洗掉,留下相對有用的求救和通報災情訊息,然後再經過人工比對、求證後,將資訊提供給我們能接觸得到的地方政府災害應變中心,後來更先後應兩級政府(註)邀請代發相關救援資訊,成為一個雙向溝通的資訊平台,不重「數量」重「效果」的想法,是協會前些日子舉辦歐巴馬網路研討會,由美國的網路先行者給我們的啟示,剛好能夠運用到這次的實際行動。
說到效能,這次風災,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資訊平台都展現了他們個別最大的效能:
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因為時間和篇幅的限制,必須把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所以最嚴重的災區一定是能見度最高的資訊,也最容易帶起人溺己溺的情懷,所以超高金額的募款成果,對顢頇政府加快救災腳步施加壓力,就成為傳遞資訊外,最大的邊際效益。
PTT在這次風災中,幾乎證明了他們是台灣最大的志工動員組織,一大群組織鬆散卻紀律嚴明的「鄉民」,幾乎淹沒了所有災區需要志工的單位,網路動員的「效能」展現了虛擬社群的實力。這次PTT鄉民動員速度快過慈濟,風災當天電子媒體也只有東森新聞台一家沒打烊,其實跟政府動作慢的原因是一樣的,就是還沒有感受到風災的規模與嚴重,而網路訊息因為傳遞太快,點對點的集體訊息交換行動,讓所有網路的救災行為,快過一般媒體與救災系統的線性、樹狀通報結構。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透過這次進駐兩級政府,協同災害應變中心作業,我們發現救災領導或許癱瘓或延遲,但救災體系是有相當的專業和自主流程,直昇機升空,需要圖資、GIS定位資料、等高線圖才能救人,Google Map只能輔助;救災體系接獲報案,登記有案後就一定會按一個標準處理,而所有的處理資訊也都有文字紀錄,只是政府沒有意識到受災人民及其親友有極度焦慮的需要,我們適度彌補了這個缺口,幫助有效資訊的傳遞,非常感謝各電視新聞台在了解我們提供的資訊是有效訊息後,透過跑馬傳遞給電視觀眾,還有許多網路資訊平台使用並發佈我們提供的官方資訊。
身處資訊時代,每個人、每個媒體都可以是資訊的生產者和轉載者,也同時是資訊的接收者和消費者,資訊洪流因為天災而到處亂竄,現在隨著惡水退了,衷心希望下一次的資訊洪流來臨時,我們面對的不是災難,而且也已經作好駕馭資訊洪流的準備。

註:gbt.tw「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應中央、台南縣、屏東縣、高雄縣兩級政府的災害應變中心邀請代為發佈官方資訊。

延伸閱讀: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0819-2000:我們正在做,已經做的事情(10)(完)

八八水災的網路動員:我所知道的「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幕後故事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的經驗

救災、救護和救難的安全體系全面崩潰
ADCT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所扮演的救災角色
政府是該禁還是不該禁網路災情通報系統?
屏東體育館令人感動的熱情志工~(照片多)
成立災害防救署?先弄個救災資訊網站吧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無語看天空

協會的一群朋友,在我眼裡還是一群小朋友,平均年齡可能沒超過三十歲,莫拉克颱風來襲造成嚴重的災害,十個「小」朋友徹夜架設「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網站,或許有展示網路功力的驕傲,也或許是想更推波助瀾微網誌的影響力,但最初始的熱血應該還是希望對風災作點甚麼。
今天早上收到信息,看到網站非常感動,於是將網頁訊息傳給電子媒體的朋友,一個好朋友看完說:「這個協會反馬挺綠,要我千萬不要被利用了。」一個朋友覺得網站跟人事行政局山寨網頁一樣,製作者應該被抓起來,我真的無語。
媒體要我不要被利用,我以前的媒體老闆號稱中立,現在是國民黨黨代表,到底誰比較會利用我呢?現在的新聞台藍綠僻野分明,卻擔心我被協會利用,我不知道該好氣還是好笑?
人事行政局的山寨網頁是假冒人事行政局,協會大大方方的架網站,網域是org也不是gov,提供的訊息比起新聞台也沒有多偏頗,而且來源標示得非常清楚,是官方的 還是微網誌的,常使用網路做為工具的網友應該不會分辨不清,卻被認為跟山寨網站還有酒井法子事件是同類的,我更是無語。
或許我因為接觸網路,讓我的心智年齡更下降,降到朋友都為我擔心,但我真的要說,接觸協會的朋友們讓我學習很多,網內網外雖然溝通如此不良,我還是會繼續努力讓大家彼此更了解,也希望老朋友不要太為我擔心,我還沒到老眼昏花 頭腦不清的程度。

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網站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網站 8/9只發佈了一 則新聞「屏東縣成立前進指揮所」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巧克力的鴕鳥行為

上午十一點半不到來到三總,陪老爸等到下午快兩點,骨科拆線和新陳代謝門診沒一個輪到,還真是沒效率。
最近忙老爸 忙協會 忙朱豪宅活動的媒體聯繫,幾乎沒好好疼惜我的三隻喵喵,這些天閒下來,發現巧克力的怪異行徑,自從閹過以後,巧克力身型越來越肥大,膽子卻越來越細小,多多老把牠當母貓,騎在背上不說,還大口含著牠的頸背一日多回,反覆驅趕 反覆重回,一點都不嫌煩,這樣的重複性騷擾,居然養成了巧克力的怪異鴕鳥行為模式,躲在櫥櫃 床裙 窗簾下,都只躲上半身,留下下半身兩腳和一條長尾巴,雖然超可憐,但也很好笑,我好像有點殘忍!

多多的最愛

巧克力的鴕鳥行為

我家沒有性騷擾防制的良方,有人勸我把多多也閹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