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阿凡達-是一部愛情片

對我來說:「阿凡達 Avatar」是一部愛情片是無庸置疑的,科幻迷 魔幻迷可能要抗議,但我就是覺得這是部超高預算 用3D高科技,堆砌出來的一部非常類型化的愛情片。

相較於導演 詹姆斯·卡麥隆 James Cameron 上一部耗費鉅資拍攝的愛情片「鐵達尼號 Titanic」,可能災難片迷也要抗議,但我還是堅持這兩部都是愛情片。

不同的是,鐵達尼號 是一部跨越階級但終究沒能成功的愛情悲劇,阿凡達 卻是一部成功跨越種族(外星異族)的愛情喜劇片,前者因為選擇了非沉不可的豪華油輪作為故事發生的場景,如果愛情修得正果可能太牽強,只好犧牲傑克(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Leonardo DiCaprio)以成就電影絕倫的淒美結局。後者的故事發生在完全是想像力創造出來的絢麗螢光色調的潘朵拉星球,一切都是這麼的虛幻不真實,愛情反而倒是能有個好結局,因為悲慘的色調絕不是這麼五彩繽紛的。

以一部愛情片來看,阿凡達 的場景絕對是耗費鉅資的完美呈現,於是長得那麼奇怪的兩個藍人演起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愛情戲時,觀眾不但不㑹覺得奇怪,甚至或許還會感動莫名,從這個角度評阿凡達,當然算是相當成功的。

「阿凡達」的優點和缺點,對我來說是同一點,相當類型化的劇情 典型化的角色,毫無意外的劇情發展脈絡,讓觀眾能專心享受視覺的刺激,不用花太多心思在 3D之外,大導演如卡麥隆都深知人腦是有侷限的,電影千萬不能搞得太複雜,畫面已經夠目不暇給時,劇情千萬要簡單發展,導演這樣的安排絕對是精算過而非能力有限。

看完阿凡達,因為我是女性,當然對男主角比較有興趣,去之前就知道他是「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 Terminator Salvation」(2009) 裡演人造人的 Sam Worthington 山姆·沃辛頓,一個硬漢型 要跟阿諾史瓦辛格比美的新型終結者,在阿凡達裡演出一個有海軍陸戰隊出身與戰鬥意志卻又因為殘疾而感情細膩的多情人,演技比終結者多了一些層次,導演在這麼冗長的電影裡,還是給了他不少獨白的發揮空間,比起女主角從頭到尾沒真面目示人,就知道導演對男主角有多器重(聽說終結者的角色也是卡麥隆推薦),接下來就等明年「Clash of the Titans 諸神之戰」(希臘神話)上片,就知道山姆·沃辛頓會不㑹成為真正有個人特色的大明星,而不只是大片裡的類型明星。

補充:查資料的過程,發現「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的導演當初希望克里斯汀·貝爾 Christian Bale演終結者人造人,而不是反抗軍的領袖 約翰·康納(是貝爾自己堅持要演),後來果然證明,接演魔鬼終結者系列,千萬不要不信邪,一定要挑演不是人的終結者,否則就會像第一集演 約翰·康納 老爸的 凱爾·瑞斯 Kyle Reese (Michael Biehn飾演),明明是個英雄,卻不如一個壞蛋終結者阿諾史瓦辛格,未來救贖裡 山姆·沃辛頓 的搶戲,相信也讓 克里斯汀·貝爾 點滴記心頭,終結者系列如果還有機會繼續拍,每個大明星都應該記得這個魔咒。

Clash of the Titans預告片(預計2010三月美國上映)
山姆·沃辛頓演 宙斯 的兒子 Perseus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新年新計畫 PART2

被反覆叮嚀:
要早睡(身體才會好)
控制情緒 不要動氣(財運才會保)
明年貴人多多,一定要好好把握。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黃家正的音樂人生

香港導演張經緯執導的紀錄片「音樂人生」,在金馬獎拿下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與最佳音效3項大獎。

好朋友服務的基金會CNEX贊助的紀錄片「音樂人生」,因為拿到金馬獎三項大獎,明年一月將會作商業上映,今天中午在信義威秀作試映,因為有幸被邀請所以特別去欣賞,答應看完了要寫心得,於是趁熱趕快寫。

看完的總評是:「不錯看」

這是一個音樂天才兒童,從11-17歲,六年間,跟音樂 父親 鋼琴老師 哥哥 妹妹 同儕 和自己....的關係,被記錄 整理後的一個呈現。

我覺得稍微冗長,聽說已經從120分鐘精簡到90分鐘,如果能再割愛一些主人翁黃家正重複的言談,或許會更流暢,更快進入各種關係的核心,影片會更有力量。

不過瑕不掩瑜,基本上,一個聰明的天才,一個善於表達自我的早熟男孩,記錄他的學習,他的反省,他與所有關係人的真實情感,加上一連串悅耳流暢的音符,本來就是一場愉悅的視聽宴饗,雖然裡面還是有一抹淡淡的哀愁,看到天才的不世,也看到天才的侷限,總是讓人打從心裡產生一種疼惜與愛憐,特別是看完影片後,情感的繼續發酵,很想知道他現在還是個在浪頭上的表演者嗎?後起的天才是不是已經無情的取代他了呢?很少電影看完,持續的問題會讓觀影者繼續耽溺其中,好的紀錄片,就會有這樣的力量。

拍攝記錄很平實,剪輯非常流暢,因為裡面的人物各個精采生動,其他的就都不再重要。

喜歡古典音樂的樂迷,家有天才兒童的父母,有個天才好朋友,或自己覺得自己就是個懷才不遇的天才.....都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應該不會失望。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新年新計畫

「不要把小人當貴人」
「不要把垃圾當作寶」
「不要把八卦當正事」

不再作爛好人了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粉絲 迷思

昨天聽了一場 「FaceBook行銷大未來」的演講,每個分享經驗的演講者,都不停的提到粉絲團在行銷上的重要,我最近剛好因為幫朋友成立網站,目睹了一個粉絲團個案在臉書上的成長過程,因為成長曲線還在演化,粉絲團的經營也很低度,目前還看不出任何研究的題材,只是這個個案引發了我對其他「粉絲」的好奇。

這幾天為了研究FB的粉絲團,自己也加入了一些,台灣藝人大概就屬周杰倫最拉風,有四十多萬個粉絲,但比起西方特別是以全球為市場的國際級藝人 球星或品牌,動輒數百萬上千萬的規模,還真是小小巫。

粉絲是個市場問題,也是個數學問題,市場小 粉絲不會多,一百個人規模的市場,如果是賣書,就算每個都是鐵桿的粉絲,也會餓死,只能當消遣,如果是賣鑽石 藝術品 太空旅遊...,一百個不是多忠誠的粉絲,都是大市場。
我常喜歡計算,小巨蛋要滿座,你必須擁有願意出平均一兩千元,大約一萬個風雨無阻的鐵桿粉絲,這樣的規模要讓電影賣座,就會死很慘,鐵桿數量不夠,雖然願意出較高金額力挺,也撐不起電影需要的大眾,電影需要的是,一海票願意花250元左右的粉絲,所以迎合討好這些粉絲就是拍電影要賣座的功課,這也是我一直不太了解,很多人並不打算拍賣座電影到底是為什麼?是因為輔導金已經可以平衡收支,賣不賣座無所謂,還是拍電影的數學真的都太爛,國外有成熟的藝術片市場,還是因為規模夠大所以養得起,台灣2300萬人口,要養電影市場真的是個高難度挑戰。擴大到所有的商業行為,無非就是個計算粉絲數量 粉絲價值,然後跟製作生產成本間的算術問題了,掌握精確者就成功,反之則失敗。

還有一種粉絲,屬於較另類的市場問題,因為網路的興起,一些部落客,尤其這幾年微網誌和社群網站的帶動,一些在網路上擁有成百上千,甚至破萬(台灣規模)朋友或粉絲的網際意見領袖或名人(我更愛稱其為網路明星),彷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些甚至被實體商業市場實際印證其商業價值,透過買po文 代言等行為來檢視他們粉絲的價值與忠誠度。

網路明星跟一般明星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跟粉絲關係的建立,一開始不是商業的,從氣味相投的理念之交,要轉化為付費的機制,比起一開始就習慣免費的網路社群來說,是非常違反鄉民人性的,所以網路明星成長的空間也就相對非常有限,特別是他們來自網路 無法忘情網路,即便是一個具備切斷網路臍帶的超明星特質的人,不敢也不能背棄網路,於是網路雖然出了不少明星,但放在實際的商業市場上,起碼在台灣還沒有看到一個來自網路,而最終不只是一個網路明星的真實大明星,被標籤化的網路明星,商業價值也就只能介乎虛擬與實境間不上不下了。

網路明星還有一個困境,他們吸引粉絲的力量來自接觸,雖然只是透過網路的虛擬接觸,但因為必須接觸,而且是直接接觸,被粉絲綁架的程度就比較嚴重,他們知道如何取悅粉絲,也更知道如何不得罪粉絲,所以內聚力越來越強,但開拓新市場的潛力就相對會弱化,規模再大,也只會大到一個人能照顧多少粉絲的極限。

所以從網路起家,有志成為網路明星的人,就應該清楚知道那個極限,除非有一天,你敢斷掉那根供給你養分,讓你飄飄然自以為是粉絲心中的英雄 偶像的連結,真的跨出社群,和真實的群眾打交道,否則要成大業還是很困難的,因為粉絲最不喜歡的就是不公平,如果粉絲有親疏遠近之分,我為什麼要當那個遠的,這也是日本傑尼斯經營粉絲的高段之處,繳會費當個傑尼斯的粉絲,是沒有任何特權,傑尼斯辦活動,粉絲都靠抽籤取得入場資格,入會,只比不入會多了機會,但所有粉絲都享有同等公平的待遇,網路明星如果不能讓所有粉絲都感到公平,就很難走出網路,而網路裡又都是一票不打算付錢的神交粉絲。

除了一般的網路明星,還有些網路意見領袖,這些年來我也接觸到一些,極強的資訊蒐集力是他們最大的能力,但困境是,他們被粉絲綁架的情形更嚴重,也是因為接觸,特別是即時的接觸,未經提煉沈澱的接觸,很容易讓人血脈噴張,我想這也是微網誌這些年來風起雲湧的最大因素,於是內聚力越來越強,但規模總是大不起來,要知道,歐巴馬雖然靠網路獲得不少選票,但他畢竟不是來自網路,他只是比對手更知道如何善用網路,於是,在網路上呼風喚雨的領袖們,你們走不走得出網路,能不能做實體的組織動員,能不能跟你的革命夥伴攜手共事,而不純然只靠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自動集結,沒有組織 沒有方向 沒有優先順序的任何行動,最終也就只是社團活動罷了。

這幾年我向網路學習了很多,有時因為太不懂網路規矩還常被虛擬白眼相向,有時也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太犯賤,居然要來受這種鳥氣,但也正是因為這個世代平等待我,所以感受如此真實(也有許多溫暖啦),走過,實證過,我可以說我並不後悔自己曾經的選擇,也正是因為愛之,所以看到一些發展的侷限,還是忍不住想奉勸幾句,特別是在這個時刻,一堆非網路世代的當權者開始害怕 搞不清楚你們在幹什麼的好時機,放下你們鄙視的眼光,學習用互相尊重的交流方式,種族歧視是歧視,科技歧視也是歧視,特別你們歧視的對象又都不是弱勢,不要不承認你們歧視,因為我清楚感受,請善加利用現在時勢是站在你們這方的優勢,真的學習看到上一個世代的優點,並學習有效的相處,否則反作用力會讓所有的進程繼續延宕。

拳不到肉是不會痛的

如果攻擊不打算成功,不企圖克敵致勝,只圖個自爽,久而久之,就會連「爽」都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最近在整理一些文字,有關我過去工作的紀錄與感觸,下筆非常謹慎,就算有十分的事實,也常只披露部分,因為是事實,所以一旦與相關連者的記憶認知有差距,恐怕會傷到人,所以寧可選擇謹慎保守,在這段整理文字的過程中有個很深的體會:

如果不曾真正接近權力的核心,接近事實的真相,遙遠的批評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只不過是雲淡風輕的隔靴搔癢,想要有效攻擊,如果拳不到肉是白費力氣的。

這就衍生了批評者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要改變現狀,還是只要發發牢騷。

如果是前者,老謀深算是必修的學分,上者是自己掌握權力,下者是接近權力 進而影響權力,但這個過程中,人很容易迷失,讓一個理想主義跌入現實幾乎是所有人的宿命,所以選擇這條路而最後能把持住的,可謂真正值得敬佩與尊敬之人。

如果是後者,其實愛幹嘛就幹嘛,因為真正在乎你的牢騷的人,就都是你的朋友罷了,你的朋友當然不好意思說你無聊,你的敵人根本無視你的存在,於是這樣的批評就是不夠力,即使用上最惡毒 最強烈 最反諷 或最有創意的文字手段,最終看起來還是不痛不癢。

投射到現在的媒體發言,不論是大眾還是小眾,有力的批評幾乎越來越珍貴,因為沒有重點,因為不知道權力真正的痛腳在哪裡,所以只好淪落到亂罵,也因為流彈實在太多,真正有權力的人更是會一概不理,充耳不聞,因為回應才會暴露弱點,聰明的人絕不會自曝其短,至於愚笨的人打起來也沒什麼快感。

於是,要做一個 一擊中的 的拳擊手?還是碎碎念的批評八婆,就會引導一個人對未來努力的選擇,無分好壞,只是選擇。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電視別史 政媒關係

以TVBS為例,從政媒關係之經營看邱復生與李濤的不同
2005年間,因為TVBS頻道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揭發並持續報導高雄捷運弊案相關內容,對該年底三合一選舉執政民進黨的選情造成極大的衝擊,引發行政院新聞局以TVBS 100%外資的股權結構,涉嫌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第十條,對TVBS祭出百萬罰款的行政處分。新聞局和TVBS之間為了高捷弊案和外資事件所展開的媒體攻防,雙方各有所本,看得全國閱聽人血脈賁張,劇情每天有新的發展,政論節目主持人互相挑釁,彷彿成了一齣「台灣政壇龍捲風」的媒體大戲。我有幸曾在TVBS服務多年,因為對內部作業的瞭解,也在TVBS從「本土」走向「外資」的過程中,有一些第一手的觀察經驗,所以為文提供一個另類的觀點。這篇文章沒有要對新聞局與TVBS之間的外資爭議或箝制新聞自由與否的問題提出探討,事實上,還盡可能將媒體或經營者本身,是否因不同的政治立場傾向而影響媒體經營的因素完全排除,單純就一個觀察角度,試圖化繁為簡,來觀察TVBS外資事件之所以會發生的原因。
1993年9月28日正式在台灣播出的TVBS頻道,是由香港TVB電視集團所屬的TVB International與台灣年代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以7:3的持股比例共同投資的衛星電視台,加上1994年9月12日開播的TVBS-G娛樂頻道 (現更名為TVBS歡樂台),1995年10月2日開播的TVBS-N新聞頻道 (現更名為TVBS新聞台),家族在台灣的有線頻道裡共有3個衛星頻道,開台以來就是由年代董事長邱復生擔任TVBS的董事長,實際負責TVBS的經營管理,直到2005年初,邱復生將持股全部賣給TVB退出經營為止,這其間TVBS與朝野政黨之間,就算關係再緊張,都不曾有過衝突檯面化的紀錄,甚至還可以說與朝野政黨互動關係非常良好,邱復生離開TVBS不到一年,繼任的經營者總經理李濤,同時也是「2100全民開講」的節目主持人,卻與當時的執政黨陷入外資事件的爭議風暴。媒體經營者走馬換將,不同經營者與政府,尤其是執政高層之間關係的改變,是不是這個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呢?
邱復生時代TVBS的政媒關係
TVBS在邱復生擔任媒體經營者時的政媒關係,尤其是對政府高層的關係,都是由擔任董事長職務的邱復生全權主導,當時李濤雖然擔任總經理職務,實際只負責公司部分行政工作,他主要的工作是擔任「2100全民開講」的節目主持人,節目不論如何批評時政,邱復生號稱從不對主持人李濤施加任何壓力(起碼員工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因為政府高層對邱復生有直接溝通的管道,TVBS新聞部或節目部能做相對應的平衡報導,所以政府高層一般都認為2100節目的批評是主持人的個人行為,不會將節目的論點視為TVBS頻道整體的意見。
TVBS自成立以來一直和執政最高當局維持良好的互動。(聯合晚報1995.6.6)李登輝總統將為TVBS形象廣告「配音」?TVBS…推出「大家愛台灣」形象廣告,其中一句「一步一腳印,大家愛台灣」的台詞,是李總統的聲音。邱復生與李登輝的結交,(民生報1995.12.4)最早的線索來自某次總統府記者會上,李總統的一句話「TVBS來了沒有?」...再加上李總統與邱復生經常「餐敘」與「球敘」的交情,都證明邱復生結交政府層峰的關係。邱復生透過和李總統之間的「球友」關係,爭取到李登輝總統為TVBS形象廣告「配音」,可以說是國家元首跟媒體經營者的特殊「交情」,邱復生身為李總統的民間好友,成為一個有總統級關係的媒體經營者,並經常透過和李總統之間的好交情,取得政府高層的獨家消息。
除了中央總統府,邱復生與當時擔任台北市長陳水扁之間的互動,由於中央是國民黨執政,邱復生在維持與中央良好的政媒關係外,還努力經營與反對黨首都市長的關係,(民生報1995.6.8)TVBS昨天在台北市政府舉行「走尋台北城」的試片會,台北市長陳水扁、市府新聞處長羅文嘉與TVBS董事長邱復生都出席參加。陳水扁市長為節目的片尾詞「台北沒遺失、只是怕你遺忘」作配音。羅文嘉表示,市府花了二百多萬元作了這個節目。(民生報1996.6.8)TVBS與台北市政府再度合作推出「走尋台北人」,台北市的大家長陳水扁,這次義不容辭的為「走尋台北人」拍預告。(民生報1997.6.8)台北市政府繼「走尋台北城」、「走尋台北人」節目後,今年度將再度推出「走尋台北之『台北一族』」。北市府除了編列預算請託TVBS製播北市形象廣告,陳水扁市長還親自配音並下海拍預告,以政治公關置入行銷與親自拍廣告這樣的行動,也可以看到當時邱復生與陳水扁市長之間交情的進展。
在邱復生領導下的TVBS與朝野政黨維持等距且互動良好的關係,歷次大選尤其是首長選舉,如1998北高市長選舉、2000年總統大選、2002北高市長選舉,都起碼盡量做到形式上的平衡報導,包括新聞的報導篇幅,造勢晚會轉播的場次與播出頻道和時段等等。擁有當時轉播造勢晚會最高收視率的成績,加上新聞頻道的影響力,邱復生以資源支配者的角色,面對爭取TVBS正面報導請託者角色的朝野高層,權力遊戲的兩手操作就更顯得高段。
邱復生也致力以媒體結交政治人物,例如:1996年與彭明敏搭檔參選正副總統失利的謝長廷,在後續宋七力事件纏身之下,邱復生仍然力挺,當年十月初於TVBS頻道推出謝長廷主持的「長廷問青天」節目,節目製播一年八個月,直到謝長廷決定參選高雄市長後結束。1999年5月20日TVBS成立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聘請盧修一的遺孀陳郁秀擔任基金會董事。1999年3月28日陳文茜發表「和民進黨離婚」後(5月許信良退黨參選總統),同年9月邱復生在年代電視台(當時叫年代生活產經台)為陳文茜製播「財富新聞」。2001年底,立委賴士葆競選連任失敗,隔年七月邱復生在年代新聞台,為賴士葆開闢一個兩岸衛星連線的政論性節目:「兩岸財經論壇」。2003年10月到2004年總統大選結束前,邀請前北市府新聞處長金溥聰和前社會局長鄭村祺主持「數字向左走向右走」民調節目,同時間年代另一個MUCH電視台播出當時號稱「深綠」的「台灣心聲」節目,更凸顯邱復生遊走藍綠兩邊,廣泛結交政治人物的媒體經營策略,特別對暫時失意的政客伸出援手,更是讓不少政治人物點滴記心頭。邱復生擁有的TVBS 30%股份在2005年初出售前,是以年代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法人持有,年代當時也擁有兩個電視台,與TVBS三個電視台並稱家族,廣告業務統一販售,資源共用,民進黨立法委員林忠正曾長期擔任年代副董事長,後來還升任董事長,邱復生升任集團總裁。邱復生以開節目或授與職務,對前景看好的政治人物做人情施惠,尤其對一時失意的政治人物雪中送炭,經營政媒關係的手法非常細膩周到,得到實質幫助的政治人物,沒有不思回報,就算日後不再合作,雙方還是會保持良好的互動,更因為與朝野等距交往,讓雙方努力爭取TVBS的支持都來不及,更遑論會批評TVBS報導不公。
李濤時代TVBS的政媒關係
2002年7月邱復生正式卸下TVBS董事長職務,成為單純持有30%股份的董事,直到2005年初,將持股賣給香港TVB,才完全退出TVBS的經營階層。邱復生正式卸下TVBS董事長職務後,李濤成為實位總經理(註),直接向香港董事會負責,除了節目部(主管娛樂性節目製作)、業務部、財務部與行政部直接由香港派駐台灣的主管負責外,新聞部、政論性節目與行銷企畫部(包括公司發言體系)均直接由李濤統領。李濤因為工作習慣,每天下午三、四點以後,就要「閉關」準備晚上的主持工作,週末也多半不參加任何交際應酬,所以TVBS從邱復生廣交各路藍綠人馬的時代,進入李濤時代,公司高層大幅減少和政治人物之間的互動。李濤處理TVBS與政府之間的關係,當然會選擇媒體最常自詡要扮演的「忠誠的反對黨」,依循媒體天職對執政者施政提出較嚴厲的批判與監督。
(註:2007年4月間,李濤因TVBS卷入黑道擁槍造假影帶事件而請辭總經理職,同年8/31 TVBS發布人事新聞﹐懸缺已久的總經理職缺由資深媒體人楊鳴接任。9/10日上任。)
邱復生淡出TVBS權力核心後,總經理李濤相對較少和政治人物打交道,出身自立報系的新聞部總監陳依玫實際負責督導新聞的製作外,也是頻道直接對相關執政高層聯繫的最主要窗口,2005年初,陳依玫轉任他職,由老三台出身的李四端執掌新聞部,曾主跑民進黨與總統府的資深記者葉毓君擔任頻道發言人,從此TVBS的政媒關係經營就大致落在這些人的身上。
2001年底年代在台灣成立東風電視台,從TVBS帶走一些人力與資源,邱復生和香港TVB之間的關係也進入另一個時期,邱復生和政治人物的互動,以製作節目的「人情」換取結交政治人物「交情」的作法,就漸漸從TVBS轉到年代電視台,2001.5.16的總統府音樂會還是TVBS與年代聯合製播,2002.12.25的總統府音樂會就由年代獨立製播了,2002.4.25在台科大舉辦的「阿扁總統與青年學子對談」。2004.5.19總統高雄就職晚會,2002年7月賴士葆的「兩岸財經論壇」,2003年10月金溥聰和鄭村祺的「數字向左走向右走」節目,就都是由年代電視製作播出,相對年代的積極,TVBS相對就減少許多這類型節目的製播。然而對外界,尤其是對政府高層來說,對TVBS與年代內部競合的家務事,因為不是非常的清楚,大多仍將兩個集團視為同一個家族,結交的對象也仍以邱復生為主,直到2005農曆年前,邱復生出脫持股,徹底脫離TVBS為止。邱復生離開沒有多久,TVBS新聞部總監陳依玫也被調離現職,TVBS原來靠邱復生維繫的政媒關係,從邱復生不擔任TVBS董事長後就漸漸轉淡,等他一走,TVBS不但沒有相對高度的職務負責人接續邱復生的工作,位階較高的新聞部總監也轉調,這對以往董事長直接面對的層級來說,可見得TVBS從邱復生時代過渡到李濤時代,媒體經營者與政府高層關係的轉變。
結論
對政府高層來說,以往和邱復生依「人情法則」互動的政媒關係,轉變成為李濤時代依據「媒體公正報導」互動的政媒關係,遇到高捷弊案這樣對政府形象有嚴重傷害的事件時,就算透過人情壓力或管道,也很難讓TVBS的負面批判報導的強度降低,以減少對政府高層的傷害,雙方的互動自然就陷入了某種困境。當TVBS選擇扮演忠實反對黨的批判角色,可是對政府高層來說,相較於以往與邱復生互動的時代特別會有TVBS不給「面子」的感覺,就更會對TVBS有報導不公平的感覺,既然恩怨不能私下解決,當然只好搬到枱面上正面宣戰,剛好TVBS有個鑽法律漏洞100%外資結構的瑕疵,不符合廣播電視法的相關規定,新聞局抓著這個100%外資的把柄,以百萬罰款,威脅停播、撤照等手段修理TVBS,也就不會意外了。
這樣的結論或許失之於太簡略,但政媒關係不同的經營理念,的確相當程度影響或主導了相關事件的發展,筆者試圖用一個比較理性的另類觀點,呈現出事件發展的必然結果,試圖找出不同於當時各方觀點對立互峙的情況,也提供一些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依據與參考。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電視別史 「顛覆新聞」的告解


「顛覆新聞」停播大合照,在那個藍綠還沒有分兩邊的古早年代。

說是台灣的「亂源」,有自抬身價的嫌疑,但基於對混亂的政論節目市場多少有承先啟後的貢獻,所以還是誠懇虛心的自省與檢討,就從一張合照談起…
引自維基百科,有關TVBS(頻道) 的條目內容
《顛覆新聞》(英文名稱:《Underground News》)
* 主持人:李艷秋
* 這個節目被視為當今台灣政論節目名嘴的搖籃,如尹乃菁、陳鳳馨、鄭弘儀等人。

「顛覆新聞」算是一個成功的節目嗎?
成功的定義包括領先同類型節目的收視率,節目的影響力等等,「顛覆新聞」不止收視率領先,更讓李豔秋成功由主播正式轉型為主持人,同時開創新的新聞節目型態,並培養「政論名嘴」這個新型態的工作頭銜與領域,以創造這麼多的「成績」來說,「顛覆新聞」算是一個成功的節目應該不會有太多異議吧?
照片中的七個人,扣除幕後工作的兩個沒有公開表態,剩下的五個人,如果以後來政論節目的演化結果來看,鄭弘儀當然是偏綠的,其他四位屬於偏藍或泛藍系統應該也沒有疑問,這幾位「名嘴」好友,最多嘴上抗議一下說自己很中立,應該也不會真的否認自己的政治屬性。
一個藍綠分明言論市場的形成:
為什麼媒體人會從「隱性」的政治取向走向「顯性」,理論上我無力架構與論述,純粹從一個從業人員的角度來觀察,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原因:
一、市場區隔的原因:當有人先走上「外顯」之路,而市場的反應又有相當正面的回應時,就會形成一股「表態」的潮流,因為不偏不倚就不會有收視率,觀眾的眼睛非常雪亮,當媒體人自己嘴裡還高舉著「中立」時,觀眾早就找到他心目中聲氣相合的名嘴和政論節目,反倒是何者為因?何者為果?到底是先偏頗立場的節目讓觀眾找到了情緒出口,還是立場堅定的觀眾綁架了節目暴露立場,其間的因果關係,就很難判斷了。
至於,為什麼「中立」會成為理想,節目和觀眾為什麼要站兩邊,不是藍就是綠,不要說大道理,直接回歸人性,有誰要看一個一天到晚罵自己心目中偶像的節目,就算只花一半的時間罵,因此,全罵的、半罵的當然都不是選項,反而是花所有篇幅,全罵對手最看不上眼的事件或人物的節目,當然就是首選(反之,誇好的因為太難作,所以還是以負面批評為主),因此,政論節目藍綠壁壘分明,是反應台灣觀眾的縮影,是市場區隔後的必然,觀眾拿著選台器,清楚明白自己要選的是甚麼,沒有疑問、不被欺騙,對媒體本身來說,清楚定位、直接訴求反而表現了經營媒體消費市場的良心,無須「偽中立」作不實的內容與宣傳。
二、「表態」已經不夠,還要「表演」才夠:
這就像是上癮,劑量只會越來越重,單純的表態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澎湃的情緒,只是藍綠站兩邊當然已經不夠,還必須藍綠捉對廝殺,就像枱面上的政治人物,表演也需要對等,所謂上駟對上駟,收視率、主持人、名嘴陣容實力相當者,通常會隔台相互叫陣批評,而相互攻防的戲碼如果夠精彩,往往還能攻佔其他媒體版面,換來免費宣傳,更厲害的是下駟如果找到好題材,成功上打上駟,更是事半功倍獲益良多,如此,誇張的「名嘴表演」當然會層出不窮,獲取利益。藍綠也就會越來越色彩鮮明、分庭抗禮。
從藍綠闢壘分明的今天,嘗試回到那個藍綠和諧共存的年代找尋緣起:
「顛覆新聞」這個節目製作當時的企畫,肩負了以下幾個重要的使命:
一、李豔秋不做「傀儡主播」會成為甚麼?
「傀儡」說震驚金鐘獎頒獎典禮後,從華視跳槽到TVBS,萬眾矚目的創業巨作。當時無線電視台的收視率和佔有率仍然領先有線電視頻道,李豔秋當年棄華視就TVBS多少有點降格以求,以擺脫「傀儡」爭取新聞採訪自由為名,更多少有點背水一戰的味道。
二、TVBS能給李豔秋甚麼?
挖來了華視新聞當家主播後,TVBS也有不能不成功的壓力,於是節目製作上完全的自主權,節目部製播條件上全力的配合就是一開始合作的共識。
但奇妙的是,當時李豔秋去的不是新聞部而是節目部,沒有選擇從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做起,真正的原因恐怕只有當事人能夠回答。
選擇節目部就進到我當時服務的單位,我當年擔任監製,也就是監督製作責任管轄的數個節目,「顛覆新聞」在名稱都還沒有的時候,就確定了這個節目歸我負責,或許因為曾經參與TVBS-N(新聞台)的開播工作,或許公司當時也沒有更好的製作人選,我就在行政工作纏身的同時還要監製數個節目的客觀條件下,接手「顛覆新聞」的製作工作。一接手就放不下手脫不了身,來自無線三台的李豔秋是電視老手,當時有線電視頻道畢竟資源有限,「伺候」老手除了盡全力,沒有其他方法,於是已經多年沒有發通告、剪接節目…直接參與節目製作工作的我,一個一週一小時的新聞節目,幾乎耗掉我大半週的時間投入。
顛覆新聞製作的發想,從找人開始:
李豔秋離開老三台新聞部來到新頻道節目部,第一次開會時,她已經有一個大致具像的想法,她想找一些各領域的資深新聞記者,一起參與節目的製作,當時中時政治組(主跑國民黨)的記者唐湘龍因為許多語帶幽默、立論犀利的特稿,得到李豔秋長期的注意,聯合晚報社會組(主跑司法)的記者范立達,在許多重大社會案件的報導上表現傑出,也讓李豔秋非常欣賞,提出這兩個人選後,我直接透過報社編政系統邀約見面,沒想到一見大家就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唐湘龍甚至還熱情推薦他在中晚的同事,在財經組任單位主管的鄭弘儀加入,於是節目基本幕前的成員就成軍了。
第一次進棚試錄,在還不清楚節目會發展到甚麼模樣時,我們一群人就決定進棚試錄,當時連景都沒有搭,放了一些背景陳設在每個人的背後,以免導播跳鏡頭視線混亂,就這樣,主持人和三個來賓就在攝影棚裡,根據當時的熱門新聞閒聊了起來,因為四個人都有相當程度的新聞採訪歷練,正所謂棋逢對手,你一言我一語,不但沒有冷場,甚至可以說是高潮跌起,試錄還沒有結束,基於我多年製作節目的敏銳嗅覺,就知道這個節目已經架構成形,剩下來的不過就是一些包裝和執行的細節工作了。
取了一個中文直譯、英文怪怪的譯名《Underground News》,單純只是因為這個節目TVBS海外頻道要播,必須取個洋名,也因為這個洋名隱含地下新聞的意義,於是景的設計裡就永遠有一個梯子,以一個隱身地下室的編輯台工作環境作為景的設計思考,一個節目的骨幹、枝節就一步一步的慢慢建立起來。
參與節目製作過程中,一來主持人李豔秋相當自主與主觀,二來我的老闆與上司也沒有主動關切節目進度,於是這個節目就在:看似大家都不關心,實質卻擁有最高自主權的狀況下製作播出,也因為一開始就建立了這樣的氛圍,我身為製作人除了製作經費有向公司提報並經核准外,所有節目內容尺度的拿捏,就靠我們幕前參與的四位和幕後的我,共五人負完全的言論與自我審查的責任,我想老闆與上司一定很想管管或發言表達一些建議,但或許一開始忍住沒插手,後來也就能一直忍到節目停播都沒介入。
顛覆新聞製作上的一些特色:
四加一個主要表演者各具特色:
一、主持人李豔秋:從不口出惡言,最多只會義正辭嚴;
李豔秋甜美的外型、字正腔圓的口條,主控、導航節目的流程與攻擊標的,看似無邪又無辜,其實問話綿裡帶針,樹立了一種軟中帶硬的主持風格,自己不會陷入惡言批評的泥淖,說壞話、逞毒舌的部分都是引導來賓盡情發揮,而來賓說不出口的批評再交給精心製作的影片,讓OS來盡情表演,看似好人作盡,其實真正的言論生殺大權,都掌握在李豔秋的手裡,這可以從她實際陪同盯場剪接印證。
二、政治名嘴唐湘龍:筆比嘴更毒,寫的比說的更犀利;
節目的一些影片製作需要文稿,撰寫內容最犀利的首推唐湘龍,但當來賓用說的發表意見時,卻完全講信修睦、文起轉合堅持說長長的大道理,製作單位解決之道就是大刀一剪,但這也是電視或廣義的影音製作最大的侷限與製作的挑戰,說多長?怎麼說?說給誰聽?…說得好與壞跟說者的程度不見得成正比,卻跟說者的「表演」功力絕對有正相關。
三、社會名嘴范立達:採訪歷練豐富,能帶著笑臉說血腥經歷;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帶著一抹淺笑述說大園空難 ,採訪過程中看到的斷肢殘骸…,長久職業訓練的超然,社會記者選擇用冷漠面對人生的百態,還有他的視覺面積比較大(就是比較胖!),造型師用吊帶褲來切割表面積。
「包裝」這項專業工作讓後來的名嘴更趨向表演性,由服飾到言詞,甚至到誇張的情緒,最後以任何型態(吵架、肢體衝突、離席…)呈現在完成的節目中,應該就沒有甚麼好大驚小怪的了。
四、財經名嘴鄭弘儀:外貌誠懇老實,行事膽大出人意表;
他是團體中第一個接拍商業廣告 的成員,「惦惦吃三碗公」是對他最好的形容,當一般「名嘴」還游離在「媒體人」與「表演者」之間時,我想他已經清楚自己的選擇,率先全職投入電子媒體,從最接近本行的財經節目開始,對電子媒體的特性虛心學習,日後遇到好的主持機會就自然會一擊中的。
五、一個不特定的第五號來賓:
一開始節目針對討論主題,邀請TVBS跑線的資深記者擔任不特定的第五號來賓,沒有幾集後,新聞部的負責人委婉的拒絕這樣的邀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立場」,記者到節目上談論採訪的新聞事件和人物,難免會顯露個人臧否的意見,這對一個應該公正報導新聞的記者職務會形成衝突,特別是同一個媒體集團,不能在新聞報導裡和評論節目裡話說兩套,這樣甚至會予人挾評論施壓採訪的感覺,接受了這個理由和自律的精神,後來除非救急或特定較輕鬆的話題,製作單位只好外求第五號特別來賓。
當時狩獵來賓通告的對象,鎖定聯合、自由、中時和新新聞雜誌等平面媒體記者,間或穿插一些學者或事件當事人。但因自由時報不鼓勵記者外接通告,或許也有媒體理念立場的不同,除極少數記者參與節目外,後來幾乎絕跡於「顛覆新聞」。
節目結構與內容:
「顛覆新聞」是一個每週播出一個小時的節目,週五晚間十點到十一點於TVBS綜合頻道播出,節目以主持人訪問四名來賓,談論當週最熱門的兩則新聞事件為主,其間穿插播出一些單元影片製作,如
人物氣象台:將當週新聞人物的境遇或事件,以反諷的短文配上誇張的OS,並用氣象名詞來形容比喻事件對新聞人物的影響。
新聞MTV:剪輯新聞事件的影片配上反諷意味的歌曲。
新聞廣告:運用廣告影片製作的元素,重製新聞事件的內容。
新聞苦瓜獎:每週選出三個新聞事件或人物,用誇張反諷的文稿剪接新聞內容製作影片表現入圍的原因,提供現場來賓討論發抒己見並選出得獎首選。
新聞快譯通:用刻意曲解或另類的方式解釋新聞事件中的名詞。
其他:順應新聞事件創造一些短片,如柯林頓事件中,以反諷的同步口譯曲解他的言論。
節目製作流程:
每週二下午製作小組開會選定相關影片製作的新聞事件與人物,節目所需的文稿均由主持人和三名固定來賓分責撰寫,影片的實際製作由節目部專職製作人員依一般娛樂性節目的製作流程完成作業,「顛覆新聞」如果有創新,很大的原因是「跨界」合作,新聞媒體圈平面與電子的「跨界」合作,電視節目領域新聞與節目專業的「跨界」合作,相較現今媒體削減預算,製作環境因陋就簡的惡劣環境,當年的客觀條件還真是令人稱羨。
決定影片製作方向後,除非發生重大事件修改內容,接著進入下一階段的製作工作,大部分由李豔秋與我透過電話討論,決定兩個要討論主題的方向,有些新聞已經發生,有些新聞按時程預估將會在週末前有重大突破者,都是我們選擇的方向,同時也為彌補影片製作的部分內容屬較早發生「舊聞」的遺憾,決定內容後再討論第五位參與來賓的通告要發給誰,然後透過媒體編政系統和蒐集越來越多的記者聯絡資訊,邀請當週的來賓。
尹乃菁、蘭萱、陳鳳馨、洪玟琴、黃光芹、陳立宏、劉寶傑、黃創夏……還有許許多多的平面記者透過「顛覆新聞」進到了電子媒體,有些轉戰新聞部不再露臉,有些以名嘴為職,成為電視或廣播節目的「政論名嘴」或主持人,顛覆新聞成為平面媒體人轉戰另一個工作領域的跳板和搖籃,「危害」台灣政治言論市場的確功不可沒。
週五錄影的前一天,所有工作人員和主持人、固定來賓都會齊聚開會,接了當週通告的特別來賓,也以錄影相同金額的出席費受邀參加開會,討論第二天的錄影話題,經過相當程度的切磋琢磨,類似「排演」的功效就展現在實際錄影時的精彩程度,先行認識彼此,化解初次參與電視錄影來賓的緊張或不適,也相當程度提升了來賓的表現。
「顛覆新聞」不是直播的新聞節目,除了碰到選舉或很重大的新聞事件必須跟著事件發展而Live直播外,每週五下午採預錄的方式製作,節目實長約五十分鐘,但往往錄到七八十分鐘長,這是早期預錄節目的習慣,錄長一點再剪掉冗長不精彩的部分,讓節目看起來更精簡、節奏更明快,並適度穿插後製效果加強力度。每週錄完影後直接與主持人看帶討論要修剪的內容,討論記錄完,筆者繼續進行後製作剪輯工作,每次下午五點左右錄完影,幾乎都要到播出不到一個小時前才能完成所有工作,交出播出完成錄影帶,從中午進棚到結束工作,記憶中除了補充水分,超過八小時連續工作不進食、不休息,幾乎就是電視工作最基本的要求與寫照。
節目的品質絕對與投資成正比
想當年、看如今,不可諱言,製作環境每況愈下、製作預算節節下降,當然是讓節目品質越來越不忍卒睹的最重要原因,但有些事跟預算無關、跟環境無涉,那就是專業精神,主持人掌握節目節奏的功力,來賓們發言的品質,製作單位對技術工作的完成度….絕對會透過節目的播出呈現出來。
以「顛覆新聞」為例,當時TVBS對節目沒有尺度的規定與限制,但參與製作的所有人,經由相互磨合與專業的自我要求,會自然形成一個自我約束的標準底線,並存在每個製播節目工作夥伴的心中,作為發表言論或剪輯影片的規範和準則,我相信每個同類型的節目也都有那條隱形的防線,只是製作環境變壞後、藍綠表態不忌諱後,試圖闖過防線以爭取收視率或政治意圖的狀況層出不窮後,那條防線勢必會步步後退,退到大家不得不集體跟著倒退。
所以,與其嗟歎政論節目的標準底線步步後退,不如降低對政論節目的信任與依賴,就帶著看娛樂節目的心情看這些「名嘴」插科打諢、言詞交鋒吧!我擔心的反而是,即使是娛樂節目的標準,恐怕都還要更加努力,免得招式用老,連吸引觀眾的誘因都找不到囉。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電視別史 序

因為這是以個人職場生涯為經,以電視生態為緯的回顧記錄和省思,所以名之為「電視別史」。希望藉此部分還原台灣電視發展的脈絡。
一、台灣電視年紀元前後略述
一個在台灣電視年紀元前誕生的小孩,他的孕育、成長、學習、興趣、生活和工作,幾乎都和台灣的電視節目一起同步發生、糾纏與相互影響。
近半世紀前,西元1961年,也就是中華民國50年的2月28日那天,台灣第一家電視台的籌備處正式開始運作,小孩也在母親的腹內健康的茁壯,不到五個月後,小孩呱呱墜地,比第一家電視台提早了一步來到這個花花世界。
隨著小孩蹣跚學步、牙牙學語,一年多後,民國51年的雙十節那天,國慶寶寶「台視」誕生了,在那個時代,人人都要尊稱她蔣夫人的蔣宋美齡按鈕啟動,台灣電視公司開始透過無線電波播送電視節目,也正式開啟了台灣的電視史。
歷經近半世紀的歲月,如今,小孩與電視一起邁入了中年,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中年危機:
電視年紀元前誕生的小孩,生在一個物質缺乏,但蓄勢待發的年代;長大成人後更經歷了世界最快速發展的階段,有學不完的新知識和換不完的新科技產品,他的同儕朋友,有的努力雖然吊車尾,好歹擠進了電腦世代,但習慣固執的線性思考,怎麼樣都跟非線性的電腦新世代有溝通的鴻溝。有的一晃眼不小心就被留在互動的圈外,搞不清楚為什麼兒子女兒一天握著滑鼠的時間比自己看電視的時間還長,閒暇時也只能做個 Couch potato,盯著電視螢幕過日子。
國慶寶寶「台視」陸陸續續也有了新朋友,七年後的民國58年蔣公誕辰紀念日(10月31日)「中視」誕生來作伴,民國60年第二個蔣公寶寶「華視」也來報到,「三台」就像一母所生的三個兄弟姊妹,有許多相似性,來自黨政軍的奶水和管教,讓三台的發展合乎規矩而有教養,發揮個別天分的努力,也讓台視在新聞、中視在戲劇、華視在綜藝等不同的領域裡各擅勝場。至於晚到1997年6月11日開播的「民視」,1998年7月1日加入的「公視」,還有90年代陸陸續續開台的有線電視,看在「老三台」的眼裡,就跟長大的小孩看後來的X、Y世代或草莓族一樣,真是「非我族類」的乳臭小子啊!電視台越開越多,讓人印象深刻的電視節目卻越來越難得,電視的中年危機比起紀元年前誕生的孩子似乎更嚴重。
台灣的電視即將邁入下一個五十年,小孩也成了半百的老婦,這半世紀以來,台灣電視記錄了社會一連串的發展與變遷,小孩也從電視兒童一路成長,到成為投身電視製作工作超過20年的老兵,更目睹了紀錄社會變遷的電視本身的更迭轉變。
二、稗官野史之台灣電視別史撰寫
回首這半世紀,點點滴滴浮上心頭,也許是電視圈裡的一個遺文軼事,也許是一件電視發展史上的大事,也許是某個電視明星的風流韻事,也許是某個名製作人的成功模式,或根本就是一個電視老兵記憶裡的斷簡殘篇,嘗試著去搜尋、整理,作為自己半生的紀錄,也希望能為一同成長的電視,留下一些官方紀錄不會記載的文字。
個性上不喜歡留下記錄,二十多年的工作沒留下任何劇本、Rundown(錄影流程),更別說錄影帶資料,因為向前跑的力氣都不夠,哪有空回頭浪費精力呢!沒想到近年來機緣的變化,讓忙碌的生活突然停步,重新回到學校,提筆為論文而努力的緣由,讓我開始搜尋記憶,從勞保的投保記錄去比對我在不同製作環境時留下的足跡,往事一幕幕浮現,就像一部台灣電視的稗官野史,於是開始嘗試提筆為文,為半世紀的電視老友,也為回應自己電視年紀元前誕生的機緣。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祭 verycd 文


好久沒寫祭文了,原以為這類悲傷文體,在立志要過新生活中年熟女的部落格應該要絕跡了,沒想到,天外飛來的噩耗,長久以來打發時間的美 日 韓最新劇集和電影的下載來源 verycd分享互連網 ,在中國的新廣電政策下,應該是確定要關站了,這幾天大陸網民一片哀鴻遍野 如喪考妣,我看都要結夥起義了。
知道這個消息後,一度也有些惶恐和難過,不過心情漸漸平復後,現在只剩下一縷淡淡的憂傷。
沒有 verycd 後,我應該還是不會訂cable,老家的光世代應該會退掉,在新家用用3.5G或好鄰居無線上網,偶而看看TVU應該也就夠了。
多出來的時間怎麼辦呢?我想,退化回文字閱讀的古老美好年代,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送走 verycd,我想我的人生將從動態的五光十色,回歸到靜態的黑白人生,這麼重大的人生轉折,一定要 祭上一筆。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我想我是老了 也累了

昨天碰到師父(我真正口頭會承認是師父的只有一個,像我這樣對文字的精準度自我要求到近乎苛求的人大概也不多了),師父第一句就問我在忙什麼?這是我近兩年來最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很難用文字找到精準又漂亮的說詞,但其實放下自欺欺人,大概就是一個:「鬼混」可以涵蓋了吧!不是說我混的都是鬼,而是以我的不自量力,如果混不出真的事來,以結果論來看「鬼混」就不算太壞的結論了。我當然沒對師父這麼誠實回答,基本上還是找些冠冕堂皇的言詞:「努力向年輕人學習 打進數位世代....云云」,不過畢竟是師父,很難在他眼下哄騙他,不好的部份也要據實以報:「很難混得好,過去的資歷反而讓同行很難用自己,找新的出路也是不得已的選擇,起碼新的方向滿足了自己學習求知的慾望...」。
比較誠實面對自己以後,對自己為老不尊,老是愛跟年輕人混這個毛病開始自我檢討了起來,說是向他們學習,有時又忍不住倚老賣老,我想這是一種混雜了自卑和自大的情緒,自卑是科技力真的不如人,自大是執行力真的看不起人,於是內心裡知道時不我予,應該要好好做個時代的配角,但配角看到主角演起戲來輕重不分,就忍不住思前想後,最後搞不好還跳出來代替導演說三道四一番,於是整齣戲搞到四不像(這齣戲純粹是我個人的內心戲,其他周邊的人或許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以為我可能有點老糊塗或沒來由的又鬧起情緒來了。)
難過的是,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有時候就是太清楚了,清楚知道一件事會成會不成,知道自己該退進不了了,陪著玩下去,最後自己一定會自找沒趣,但還是忍不住撩下去,傷了心也就只能怪自己囉。
跟師父聊完後,碰到比我大一輪的大姊,正神采奕奕的搞她的眷村醬料新事業,我跟她相約哪天一起出門去「獵艷」,找屬於我們的快活,大姊看起來比我更帶勁兒。
我想我是老了 也累了,不該再鞭策自己學習,或許應該放自己一條生路,回到我那個保守 傳統的陣營,看著年輕人自己找到他們的方向,看著我們被逐步取代,做做自己還能勝任的活兒,玩玩符合自己年齡身分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