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蘋果與微軟

昨天提早到豪宅家拜年,因為我做媒成功湊成的這對佳偶,生完小胖後被折騰三個多月的新生爹娘,決定年前放自己假出國一遊,於是趁著他們出國前,見個面 吃個飯 聊聊新年計畫 逗逗小胖 見見忘年友人(豪宅丈母娘)。

東森關鍵時刻剛好發通告來,邀請豪宅上節目談「蘋果和微軟」,iPad 現身的熱頭,其實這個題目定得還剛好不錯,不是跟Google比而是跟微軟比。(只是不知製作單位是有意識的相提並論或祇是湊個數找個題目)

比爾蓋茲最近剛剛開始發推成為推友(twitter)開了部落格 FB粉絲團....,宣布基金會的工作成為他正式的全職工作,因為剛好幫朋友開了一系列有點相同的網路應用工具,於是很關心比爾蓋茲的操作,想要追隨他的虛擬足跡,學習他的操作方式,作為自己或以後還要再做相關發展的參考,同時因為自己是個蘋果產品的愛用者,對iPad亮相也充滿期待,剛好這幾天,看到賈柏斯蓋茲兩個人,在不同領域裡的表現,特別有些感觸。

當賈柏斯還在為蘋果下一個獲利尋找機會時,比爾蓋茲的戰場已經換了,當獲利不是最高目標時,人就會海闊天空了,比爾蓋茲不再忌諱使用非微軟的服務,即使是競爭者的產品,只要對工作的目標有幫助,都可以敞開心胸接受,反觀賈柏斯,獲利還是唯一目標時,防東防西什麼都防,最後可能防掉了消費者的耐心,這次iPad現身,驚喜少了 調侃多了 毀譽參半,兩相比較下來更覺得有趣。

於是,賈柏斯的得意新作被惡搞,我想跟他太輕易用上帝的名多少也有點關係。


比爾蓋茲在 iPad亮相後兩天,宣布基金會將在未來的十年投資超過百億美金發展疫苗,預計到2020年止,可以幫助800萬名貧童。


其他閱讀蓋茲的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他最近要去參加日舞影展,與 勞勃 瑞得福 見面,從虎豹小霸王(天啊!出品年份是1969年,我八歲就迷上他啦!)後,我就是他的超級粉絲,目前還沒有一個男演員能超越他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期待他們的會面。

他最近閱讀和推薦的一本書「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我剛好也買了正閱讀中,作者上一本 蘋果橘子經濟學,全球賣了超過四百萬本,我也非常推薦。

他推薦一位學者 Hans Rosling 2007年的演講
Hans Rosling's new insights on poverty | Video on TED.com

他2009年的演講也很精采,簡報的創意真是令人讚嘆!
Hans Rosling on HIV: New facts and stunning data visuals | Video on TED.com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iPad 或許是歐巴桑 歐吉桑進入數位世界的好機會

iPad其實就是個小筆電,只是沒有實體鍵盤(有虛擬的) 沒有滑鼠(請用手指) 沒有外加記憶體(要不然雲端要來幹嘛)....,對人來說也就只是回到指尖的觸控,跟小朋友塗鴉一樣,跟操作遙控器一樣,只要點點點 就能選選選,或許這是個讓一些從來不使用電腦 不上網的歐巴桑 歐吉桑進入數位世界的一個新的好機會。

電腦從 DOS鍵盤操作系統,進步到視窗Windows系統,除了是電腦科技的進步,也是完全沒有經驗的使用者進入的好時點,我當初自發性學習電腦是從PE2文書處理入手,很多跟我同年齡 同世代的朋友,在這個階段沒有強迫自己學習,從此成了被電腦 網路流放的族群,我那時早已離開學校,基於求知(工作還沒被要求需要)開始了我的電腦學習生涯,從286處理器開始,我非常珍惜我的DOS經驗,如果沒有經過鍵盤時代,我們這一代很難學好輸入法,雖然我到現在還是兩指神功用注音輸入,但速度起碼可以跟年輕人在即時通訊中對談如流,那也就十分夠用了。

我有些同輩的朋友,在視窗時代加入了電腦,學會了使用滑鼠,雖然輸入困難,但如果有心手寫版也能幫忙,於是也能夠享受遨遊網際和增加工作技能的功效,但有些朋友還是錯過了這個時間點,或許是傲慢 或許是沒有自信,錯過了手握滑鼠的新體驗,於是,兩個世代,不是用年齡來分,而是用對電腦這個工具 對網路這個領域的接近程度來分野,兩個世代越走越遠。

如果你的網路知識和常識,都是來自實體世界的描述與報導,那絕對是充滿偏見和不實,錯過了鍵盤 錯過了滑鼠,請不要再錯過觸控了,這真的是一個好機會,切入一個未知的領域,就像阿凡達裡的潘朵拉,你必須親自進來體驗,也許你就會像傑克一樣選擇放棄舊有的軀殼呢!

補充:我從PC,只會使用微軟文書開始,也是基於好奇,開始接觸mac,也是我現在比較常使用的電腦,不是幫蘋果講話,直覺式的操作,蘋果真的適合沒有經驗的初學者,所以我對iPad的想像,它除了是年輕人的新玩意,應該也是畏懼電腦的歐巴桑 歐吉桑進入數位世界的好機會,或許買台送給你拒絕電腦的老爸 老媽或是老朋友,也是個好主意。

拒絕電腦的朋友應該很難看到這篇文章,但兒女與朋友或許會看到,也許鼓勵幫助他們趁著這個機會開始接觸,才能有助於兩個不同世代雙方的了解,我認為真正需要弭平的數位落差,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實際擁有權力的人,他們是相當數量的數位弱勢族群,如果不能弭平這個落差,進步會嚴重的斷裂和扭曲與被誤解。

傳說中的 iPad........終於現身



iPad 總整理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0/01/27/the-apple-ipad/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中美的網路自由之戰

美國國務卿 希拉蕊 2010/1/21在華盛頓新聞博物館(Newseum)發表 網際網路自由演說(Internet Freedom)美國政府網站也有各國語言的全文版本

演說當天,網路上很多轉載或轉推,甚至還有人熱心作直播翻譯,我不是很明白國際相互間的角力,但希拉蕊以國務卿(美國的外交最大咖)的身分,為Google揚言退出中國事件,發表了這麼一篇洋洋大論,把全世界網路不自由的案例點名一輪,最後直指中國,就我來看,根本就像是要發動對中國資訊戰爭的檄文,個人覺得這事還蠻重要的,可是後續看看台灣媒體,除了平面有相關國際通訊社的一些譯文外,幾乎沒什麼分析,電子媒體更不用說了,幾乎沒有報導,或許虛擬的戰爭不像攻打伊拉克 增兵阿富汗這麼清楚易懂,但這場中美對網路自由的角力,我覺得意義不見得小於實體的戰爭,媒體不關心如果是因為沒噱頭也就算了,我更擔心的是,虛擬的世界我們的國力是不是太弱,除了一貫關心網路的社群外,我們的媒體 國安系統 學界有充分掌握最近中美之間在網路上的交手嗎?Google事件發生以來,網路上的資訊可以說超載,但實體世界居然感覺非常無足輕重,最多也只是谷歌退出中國這麼個財經新聞的感覺,讓我有種奇怪的不安。

過了兩天,我在朋友推薦的一個德國的中文媒體網站的RSS看到這篇
「周曙光谈参加美国驻华使馆网络讨论会」,連遠在天邊的德國都比我們關心這個議題,除了這篇,幾乎每天都有相關兩國相互攻防的新聞進展,只是這篇讓我感到比較特別,美國駐中國使館居然邀請數十位博客和學生代表分赴廣州 上海 北京,在使館舉行視訊會議,在我看來這算是對中國相當挑釁的行為。

谷歌跨國戰爭,今天早上看到一篇部落文,跟我一樣用了「戰爭」來形容,特別這篇對中國目前相對較沉默的回應有些探討,更讓人覺得這場「戰爭」還沒開始,就已經風雨欲來的感覺。

拉拉雜雜引了一堆,就當成一個記錄,並繼續關心事件的發展。

補充:去年底中國興起一陣嚴打P2P下載 或線上瀏覽 沒有取得合法批文的網站,網民一時哀鴻遍野,被關注的網站時開時關,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年初又有百度被駭事件,如果我是美國,感覺這一陣子中國的網路領域有些多事之秋的味道,如果要發動任何「攻擊」或施壓,當然要趁人之危抓住好時機,於是配合谷歌,裡應外合來個聯手策略,或許我好萊塢電影看太多,但往前推想真的不無可能。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阿凡達-不只是愛情片,還是中年人的勵志片

最近扭傷腳,兩三天的行動不便和晚上的輾轉難眠(痛到寤寐間很難輾轉),讓我深刻體會到「阿凡達」的男主角 海陸傑克,為什麼願意拋棄舊軀殼,跨越種族 背叛同類 擁抱新生,不騙人,如果現在我能換個新軀殼,大約跟我二十歲時候的軀殼一樣好用的話,我二話不說,看是要出賣誰,還是要愛上多奇怪長相的人,我都會立刻答應。

不得不佩服卡麥隆,透過傑克的抉擇,深深打動了中年人的隱晦內心,力不從心的軀殼 虛幻難測的網路世界 很難學會使用的科技新產品.....,其實都深深刺痛了中年人好強 好面子的心,然而卡麥隆提供了一個好想像,讓外表逞強內心空虛的中年人也能找到新的幻想,碰到幾個中年歐吉桑看阿凡達後的範例,原來這部電影還是一部勵志片,一個從來不用網路的老媒體人,看完後決定要開啟他的數位處男路,朋友公司合作的貨車司機,看完除了大力推薦還希望大家一定要進電影院不能看盜版......

電影要大賣,一定要吸引超過原來的群眾基礎,「色戒」讓許多保守人士找到看色情片的正當理由,於是走進了戲院,「海角七號」讓許多以為國片看了就是要難過或看不懂的失望人士,找到了新希望於是走進了戲院,「阿凡達」因為 3D讓你非進戲院外,也透過愛情讓文藝片迷走進戲院,也透過勵志讓早已不進戲院的歐吉桑 歐巴桑又走進了戲院.....

阿凡達除了是愛情片 勵志片,或許還有其他的影迷可以告訴我們,它可能還是什麼片呢?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總統,你不知道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錄音筆嗎???」

這個標題是我和朋友在msn閒聊時,談論今天馬總統遠赴花蓮,探訪他的鐵桿粉絲王媽媽及其友人的新聞時,共同的疑惑,總統不只是見賢達耆老 專業人士 閣員 陳情人士,愛記筆記,連見粉絲這種應該是「情感水乳交流」的時刻,都只能用勤記筆記來表現自己,我終於恍然大悟,為什麼我們的總統會治國無力了。

這事兒有幾個層面可以探討,第一個是馬英九記筆記這個行為,除了我們在求學時,非常用功而且多半是死讀書的同學會有這個習慣外,另外一種就是在筆記本上亂塗鴉,只是為了逃避老師眼光掃射的一種偽裝的行為,如果總統是後者個人感覺國家還有希望,如果是前者,天啊!那不就是那種考試雖然拿第一,但不知現實人生的呆頭鵝嗎?想想你以前的同學裡,這種同學連班長都做不好,除了考第一外,還會幹嘛呢?

延續標題,朋友提出的疑問,如果我是馬總統,我會聘四名22k專案的大學畢業生,每人配備MP3或錄音筆外加一台小筆電 ,只做一件事,錄音總統所有聆聽他人建議的行程,然後聽打整理成有條理的備忘,隨時可供總統調閱查詢,而且拜關鍵字搜尋,總統只要記得關鍵字詞,立刻就能找到記錄,四個22K輪流排班,google文件線上分享,加上硬體,一個月十萬元預算搞定,但對於我國的國家治理效能,想必能有更高效率的提升,我想任何希望中華民國還能持續進步 面對國際競爭的國人都不能 也不會反對這項預算的編列。

朋友又說:如果她是王媽媽,她會對總統「喝斥」:Listen to me!!! Don't take notes.我覺得很不受尊重.....(保留原文,王媽媽當然不會落英文啦!)這就是第二個層面,通常羞於人際接觸的人,都要找點其他事做做,以規避跟人做眼神直接誠摯的接觸,轉筆 找分岔頭髮 撕紙頭等等都是常見的行為, 勤做筆記也是個很好的偽裝,通常你跟老闆開會,怕老闆突然直視你,記筆記是最好的方式,老闆抽問時,看著塗鴉的筆記也比對著老闆炯炯眼神好,比較能編出答案不是嗎?問題是,馬總統應該是眼光最懾人的人上人了,卻表現得像一個不敢直視粉絲的害羞男孩,我們到底是選出了一個什麼樣的總統啊!

馬總統看到王媽媽的兒子的部落格一篇「我媽說,對馬英九沒感覺了。」從此一直放在心上,所以有了今天花蓮的行程,遠赴東部探訪粉絲挽回她們的信心,是新聞媒體報導這篇政治花邊新聞的角度,馬總統對粉絲流失的信心,居然如此掛心,又讓我為國家大計開始擔心,如果這次的行為是幕僚的設計或建議,我只能說這個幕僚是個笨蛋,如果這真是馬總統的自主行為與意願,我會說難道我們的總統是白痴嗎?不是自己的選季,搞這種行程,國家是沒正事了嗎?就算今天是週日我都寧可總統你在家閉門休息,有個正常的好精神明天好認真上班幹正事。我不是政治幕僚,但我跟過許多有魄力的老闆,斤斤計較粉絲的感情,卻不檢討決策的失敗或執行的過失,這樣的老闆我一個都沒遇見過,我還與許多大牌藝人合作過,精進他們個人的演出才是討好粉絲的終極之道,如果表演一直有進步 有魅力,他們甚至不用討好粉絲,繼續保持神祕才有更高的價值,看到馬總統拜訪粉絲,王媽媽的兒子說了一句:裴勇俊 劉德華和馬總統是王媽媽心目中最重要的三個偶像,劉德華的粉絲不乖,劉德華是會開罵的,馬總統你怎麼會淪落到要去「挽回」粉絲的心,如果你做好總統分內的工作,我願意立正站好,好好聽你的訓示,你不去想該做的事,卻只想還能挽回多少粉絲的心,讓我不禁感覺,或許劉德華來做總統,可能都會做得比你更好。

所以,馬總統:拜託不要再記筆記了,就從這裡開始吧,做點總統該做的事,或者說做點重要的事吧。

補充:馬總統挽回王媽媽們的心以後,是不是失去其他更多對總統治國的信心呢?或者其他的信心反正喚不回,就只好回頭騙騙王媽媽們的心呢?可能要好好算算。

再補充:因為我認識王媽媽的兒子,最近很多人問我對這個事件的看法,因為不想向本人求證,所以一貫以推測回答,我推測是總統引用太多「我的小革命」,又到生態綠作客,又捐錢給書中的單位(其中苦勞網婉拒捐款),好像太獨厚中時(時報出版雖沒賣給旺旺,但舊情還在),所以一定要在聯合報系平衡作秀一下,王媽媽的故事太符合需要,於是一拍即合演出一場挽回妳的心的感人大戲,至於誰先出的主意,總統幕僚 聯合報 還是王媽媽的好兒子,下回碰到本人再求證,或是請問我的朋友自己找本人求證好囉。

再再補充:歐巴馬在非個人選季裡會作的事 http://mashable.com/2010/01/26/obama-questions-youtube/

再再再補充:朋友說:「五年前證嚴法師身邊就有24小時的秘書,帶著筆電、錄音筆,就像記起居注一樣,我們的總統太不e。」順便幫朋友宣傳,證嚴法師的著作與論述,朋友有特別提供自己開發的搜尋引擎,讓他的檔案管理非常先進,而證嚴會用,是因為他師父印順法師的光碟先用,徒弟看到好用,指名找我好朋友yap幫忙,我想說的是,總統到底藉由什麼樣的管道在接觸新科技 新資訊,如果今天的總統還不如五年前的證嚴,下回總統見到法師,不如請益管理和資訊好了,佛法就更別提了。

再再再再補充:
大主筆王健壯在中時時論廣場發表一篇「馬英九要丟掉他那本筆記本」,部分觀點跟小部落客相同,特別補充沾光一下,因為中時幾天後搜尋連結就會消失,所以把部分內文轉貼於下,僭越處還望大主筆海涵。


『馬英九總統有兩個習慣,也許他自認都是好習慣,但卻必須改掉。
     第一個是他愛記筆記的習慣。每次祇要他主持會議,或者向別人「請教」時,馬英九都會拿出一本筆記本,邊聽邊記,前幾天連他去花蓮看婆婆媽媽級的馬迷時,都是如此。
     他這個習慣究竟從何時開始養成,不得而知;但為什麼會如此?原因不外乎:其一,他為了表示對別人尊重;其二,他為了留下紀錄,就像有人每天要寫日記一樣;其三,他的記性不好,必須要用文字寫下來,否則「過耳即忘」。
     當然,也有人說他記筆記是假的,祇要他聽到不喜歡的意見,就故意低頭在筆記本上亂寫幾個字,目的是轉移焦點;就像吳大猷當年到立法院備詢時,就常常在紙上塗鴉排遣無聊一樣。
     但跟馬英九開過會,坐在他旁邊偷瞄過他筆記本的人都知道,他記筆記是真的,既非轉移焦點,也不是排遣無聊;但不管原因是什麼,問題是:這個習慣有必要保留嗎?
     如果要表示對別人尊重,專心傾聽別人講話即可;要留下紀錄,請秘書代勞也一樣,或許還能記得更詳細,何需「御筆」親為?
     更何況,當他向別人請教時,目的是傾聽,並不是紀錄;而且邊聽邊記,偶爾還要即時回應,耳腦手嘴一定不可能同時連線,其結果必然是顧此而失彼,反而讓傾聽與請教的效果大打折扣。
     有人開玩笑說,馬英九在讀書時,一定是那種勤做也詳做筆記的好學生,筆記記得好,考試也考得好。但要當好學生也許可以如此,要當好總統卻不必依樣畫葫蘆;全世界有哪個好總統是靠記筆記治國或者治國有成的?即使是馬英九的role model蔣經國也不是這樣,有誰看過蔣經國找人到府內晤談,或者下鄉與民眾閒聊時,桌上或膝上還擺了一本筆記本這樣的畫面?』

最後一次補充(發誓):
因為心有所感 不吐不快,在這最後一次補充我要踢爆 蘋果日報(不能總是他們踢爆別人)。
寫這篇主文時,有三個朋友說:「投蘋果啊」,我回答:「我發誓終生不再投稿蘋論(蘋果日報論壇)」,在此揭露原因,以前我投稿蘋果幾乎百發百中,記得只有一篇被退稿,個人覺得是因為我故意測試蘋果的寬容底線(因為有暗批肥佬黎),但最後投稿蘋果的兩篇,主編回信說已經錄用,但遲遲不登,最後拖過時效,也沒辦法另投,兩篇的承諾共八千元的稿費,就這樣被精神上侵吞,這是編輯台非常惡劣的行為,我都有保留回信留存證據,我個人判斷是,他們超額錄用以防投稿者另投,最後以名聲較大(文章較枯燥)的稿優先(這完全是情緒發言,但大家不覺得蘋論的稿越來越無聊嗎?我覺得是可受公評的。)而且我相信受害的人一定不只我一個,考慮應該在臉書組一個「蘋論投稿受害作者追討稿費聯盟粉絲團」,說不定會成為熱門社群,揭露此事,一來是昭告朋友不用再建議我投稿蘋果,二來蘋果惡劣行徑應該被揭露 並被訕笑,我相信這種對待來稿的態度,只會讓那個版面越搞越爛,以上是我的祝福。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UP IN THE AIR 型男飛行日誌

UP IN THE AIR
喬治 克隆尼 當然是帥哥,但中譯片名用「型男」實在怪,型男感覺是形容三十五歲以下年輕帥哥的「新」詞彙,努力維持身材 面貌不變的老帥哥,叫起型男,就跟片中23歲新進小輩,與老帥哥之間的世代落差一樣,譯「型男」是希望吸引新世代的眼光,但老實說,這部電影是傳達上個世代的主觀意識,叫帥哥比較貼切,但似乎又不符行銷手段,所以這不是個好的中文譯名,第一:非常膚淺,只停留在英文片名的表面層次,第二從片名吸引來的年輕觀眾,可能會對內容失望。

這部電影的劇本不錯,結構雖然有點單調老套,但故事 對白非常流暢,就是一種在老形式中寫出精鍊的內容,一路看下來非常順,一順就到結尾的感覺。

但其實這是一部應該要加警語的電影,沒有恐怖情節 沒有噁心畫面,但對某些人來說,看完憂鬱的心情可能會更糾結,因為故事是圍繞在替企業開除解雇員工的外包工作上,喬治 克隆尼 是一個飛遍美國本土各個城市,幫企業跟員工說:「以後不用來上班」,並要盡量協助員工接受現實並降低後續興訟可能的專業人士,這樣一份「沈重」的工作,卻能讓喬治 克隆尼幾乎以飛行為家,一年有三百二十幾天都在雲端度過,非常具對比的象徵意義,而他偏執的對里程累積目標的追求,彷彿讓解雇人的壓力得到了轉移與救贖。

新世代的觀眾看了這部電影,可能要抗議被歧視 或類型化與簡化,片中23歲的新進「解雇人」,提出由視訊取代親自解雇的想法,充分顯現編劇代表舊世代對新科技的疑慮與鄙視,新計畫最後當然受阻(但現實生活中可能反之),編劇另外又賦予了這個年輕世代傳統保守的愛情婚姻價值觀,以對比老男人不婚 不家 不牽掛的生活,運用錯置來營造堆砌劇情,偶而邂逅的女性友人,在感情上比老男人還堅強篤定與工具化,看似傳統又故意錯置,大概就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邏輯結構。

看電影時沒思考,就是一個順,寫感想時開始分析解構,感覺更有趣,尤其投射我最近跟下一個世代做朋友的許多「眉角」,對照起來不免會心一笑。

喬治 克隆尼沒得金球,還是要為他抱憾一下,對我這個世代來說,他實在太帥,不是暮光的吸血鬼 阿凡達的海陸傑克,這些新型男可以比擬的。

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公視」別再吵了,不如廢了吧!

政治風向一變,就要吵一次,大家不嫌煩嗎?
藍綠既然都不會放棄染指,這事就無解,釜底抽薪就是廢了公視。
這是第一個理由

別的電視專業從業人員,爭的是工作權,在商業機制下兢兢業業,就為了一口飯。
公視的員工,你們相對有保障多了,不只不用擔心工作權,還嫌表達自我意志理念的說話權不夠嗎?
那不如掛冠求去別幹了,納稅人可是你們的真正老闆啊!
這是第二個理由

至於學者 社運份子,有精神去真正濟弱扶傾吧!公視就是被你們寵壞了。
你們看高層來來去去,員工要表達意見時也沒人能怎樣,這不是很民主嗎?
至於高層,你們以為他們接的時候沒有心理準備會隨政治風向而下台嗎?那你們就太天真了!

所以,因為政治力而上台的高層,該下台就下台。
該好好做節目的「專業人士」,多用點心在本業吧。
其他人都是看熱鬧的,吵一次 兩次 三次也就算了,吵到已經成為儀式,你們真的不煩嗎?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電視別史 虎年話虎(初稿)

號稱拆夥十八年的小虎隊,將在虎年來臨前的央視春晚合體,虎年當然要話虎,央視讓小虎隊重現江湖,一是應景,二是讓大家重溫舊夢,這是典型的電視企劃第一邏輯思考,沒多大學問但就是有效,有效能引起話題 吸引注意,讓觀眾期待合體表演的到來,但台灣眾多媒體早就打著想讓他們合體的主意,為什麼還是獎落央視,這就只能哀嘆市場的現實囉。

因為二十多年前曾經是這個團體巡迴全省辦演唱會的執行工作人員,被兩個新聞媒體徵詢過是不是能說說他們當年的盛況,一來是不想掠美(真正該找的是他們的經紀人苗秀麗或張小燕),二來對最近新聞台製作許多懷舊娛樂專題找的受訪者,還真是覺得只要冠上個資深媒體人或影劇記者,就好像都能說上幾句, 不想自己也變成其中的一個「名嘴」,通常都是婉拒。新聞專題的主題人物如果還在人世,沒找到本人的專題製作,我基本上都是覺得沒有特別一提的價值,其他受訪者如果不是由本人開出來的名單,基本上也沒有接受訪問或當真的價值,就當是一個茶餘飯後的娛樂消遣即可。 以小虎隊來說,說不動小虎隊本人 苗姐或小燕姐接受訪問,基本上對小虎隊當年都是一個極度失真 沒多大意義的報導,而說得動他們的節目或報導,也只會有一個,第二個就不再重要了,如果你是他們五個,會把第一次給誰呢?最大的公約就不言可喻了。

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在部落格話當年虎呢?因為第一次已經定了,現在作的所有行動,都是幫助這個第一次更有價值的隨眾行為,不是掠美而是添花,錦上添花也是表示自己對他們合體的一種期待,而且這種行為要趁熱,要在央視春晚節目前或播出後很短時間內儘快為之。還有,內容不會涉及這三隻小虎的隱私,也不會對他們個人有任何評論,就只是單純回憶當年個人參與工作的一些記錄

以上雖然看起來有點廢話連篇,但其實就是演藝圈細微隱晦的遊戲規則,提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言歸正傳:
搜尋找到下面這支影片,連自己看了都覺得墜入時光隧道。



影片開始的場面,是當年「逍遙 貨櫃 小虎隊」全省二十場巡迴演唱會,唯一一場在晚上舉行的,地點是士林廢河道停車場,是二十場巡迴的終點,我當時和小虎隊的音樂製作人陳秀男都在舞台正前方的主控台,監控演唱會的節目順利進行。

逍遙是一首歌,小虎的個人專輯同名主打歌「逍遙遊」,也是一台機車的型號,忘了是光陽還是三陽,企劃的廣告公司是華威葛瑞還是李奧貝納也記不清了(學妹來函更正:三陽機車/華威葛瑞,萬分感激。),機車商贊助了這場巡迴演唱會,置入專輯抬頭與活動內容,巡迴全省也是與機車經銷商行銷新型機車作活動結合,除了台北的一場,其他十九場跑遍全省各大縣市,選擇公立大型運動場或空地,利用白天是為了節省製作的規模與經費(起碼少了燈光),全省各在地經銷商解決場地問題後,巡迴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企劃到執行非常順利的完成。

貨櫃,當時國外非常流行改裝貨櫃車做巡迴演出的活動舞台,但一來國外的貨櫃改裝是非常專業的車體改裝,一個車體叫價數百上千萬(電動開閤 附加音響 燈光配置等等),進口耗資太高 且要通過專案進口審查時間上也不可能,國內打造也找不到能承包的廠商,於是,一個組合 野台 台灣式的貨櫃舞台,就在解決問題的首要目的下湊合產生出來,也算是一種創意吧!一個記得叫價約十萬台幣的空貨櫃,加上外漆演唱會LOGO圖樣,內部改裝為更衣隔間,還加掛一般家用的冷氣機,車頂開個洞作為小虎隊出場的噱頭,舞台公司一台貨車載著鷹架和數塊六呎平台和從車頂滑下來的溜滑梯道具,一台貨車載著發電機和音響設備,每到一地,約一個小時,舞台組合完成,經銷商把展示機車放上舞台一角,巡迴演唱就這樣開始了。

幾件難忘的事:
二十場都是好天氣,沒碰到一場有風雨,戶外最怕天公不作美,小虎隊當年也許太紅,每場觀眾幾乎都以萬計,或許歌迷念力太強,記得只有一場好像是屏東,開演前還是滿天烏雲,一開始就撥雲見日 陽光灑滿地。

彰化驚魂退場,彰化的場地背靠八卦山,演出中間就有不明物體從後山向舞台丟擲,可能是當地的不良份子滋事,後來雖然順利結束演出,但場面因有人滋事有些混亂,以往我們都是將歌手先以廂型車撤出,再慢慢拆卸舞台,當時因為安全考量,全體人員全部不離開貨櫃直接撤離,演出時貨櫃車頭因為整體美觀和方便撤離,都是直接吊掛貨櫃車身,只要拆掉線路可以立刻上路,貨櫃車體大又全包覆,對我們來說比較安全,但悶在車裡,沒電沒冷氣避震也差,加上外面敲打車體發出的聲響,還是多少讓人感到不安,尤其自己又是現場要負全責的人,壓力還是不小,這也是一般舉行大型活動,最要小心的部分,就是安全至上,每次看到某些活動發生意外,就會想到自己的經歷,事前的完善規劃 事情進行過程中的果決判斷和運氣,都是缺一不可的,我很慶幸自己多年從事節目製作,不論棚內棚外 大場小場,都沒有發生重大的意外,除了自己小心,也感謝老天的厚愛。

根據影片裡字幕的記錄,這場巡迴演唱會是於1989年 5/6-6/16 將近一個半月裡的一場難忘的巡迴演出活動。



同年的4/8,全省巡迴演唱會前,製作公司幫小虎隊在國父紀念館舉辦了一場馬拉松簽名會,這是一場極成功也極失敗的活動,成功之處在當天國父紀念館擠滿了人,據警方估計約有近三萬人,失敗之處在因為避免秩序失控,簽名還沒開始就結束,三隻小虎幾乎是一趕到現場就撤退,一個名也沒簽到,補救之道是在巡會演唱會後在室內的場地重新舉辦簽名會,影片中都有記錄。

因為簽名會聚集粉絲(當年都叫歌迷,粉絲是近幾年直接從英文音譯而來)的成果太超乎預期,也讓我們後來執行所有聚眾活動都非常小心,也算記取教訓 因禍得福。

但當年除了超過估計的大量歌迷外,真正沒圓滿辦好簽名會有個很根本的原因,不是推卸責任 算是揭密,在哪個媒體沒有互揭瘡疤 興風作浪的年代,因為大家以和為貴 不找藉口 不推諉過錯,失敗了就自己承擔,把責任推給別人反而會讓社會大眾唾棄,於是製作公司一肩扛起所有責任,唉!那真是個美好的年代啊!懷舊完畢,要揭的密是:當年的國父紀念館廣場對外租借,有個規定是不許搭高台 不能使用揚聲系統(音響喇叭等),我想主因是他們以前租借出去辦的活動,應該都是屬於戶外休閒 規模不大的活動,不搭高台是避免施工影響其他市民活動,不許擴音揚聲是避免噪音,但這兩個不許,讓當時的簽名活動幾乎無法控制現場,雖然歌迷都很「重榮譽 守秩序」(小虎隊當年的口號),但數萬人擠在一個平面空間,沒有高點 沒有指令可以控制人群,現在想來沒出任何意外還真是萬幸,只是踩壞了一些花圃 賠錢了事。後來許多大型政治或社運活動使用國父紀念館廣場,就不再有這些禁忌,合理推論可能是從小虎隊簽名會得到的教訓。

我當時任職開麗傳播,擔任的是「青春爭霸戰」(後轉台製播更名 TV新秀爭霸戰:主持人曹蘭 湯志偉,小虎隊 憂歡派對 紅孩兒 等偶像團體,宋少卿 劉爾金 黃子佼 卜學亮都是從這個節目選秀出身,算是台灣最早期有計劃的選秀節目,遠在超級星光大道前,就製造出不少的星光來)的執行製作人,製作貨櫃演唱會,支援拍攝簽名會,都是以節目製作的幕後工作參與,不像經紀人或藝人宣傳那麼接近歌手,所以也僅就我有實際參與的部份說說當年的一些趣事。

回憶完,想談談「偶像團體」,這個亞洲獨有 日本最具產業規模與最專業的製造流程(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研究傑尼斯),台灣最擅複製與再加工的本土經驗,而近些年來 韓國有青出於藍 擴大市場規模(包括團體人數規模) 後來居上的特殊產業現象。西方尤其是歐美,很少有這種團體式 大半都是男性青少年組合 以外型 舞蹈優先於歌聲特質的歌手團體組合,是亞洲從眾民族性與歐美重個人主義的具體呈現嗎?非常有趣!

幾個有關「偶像」的觀察:
前兩年代言觀光局活動,在台大體育館舉辦日韓粉絲歌友會的F4,我當時在現場執行網路直播,特別趁未進場前走一圈觀察這些粉絲,不誇張,近五千個幾乎都是中年的阿姨(當然可能年輕辣妹沒錢來台朝聖),但比例也未免太高了,可見撐起日韓偶像市場,絕對不能忽視有經濟實力的中年熟女,對照日本偶像劇,時不時就要來齣姊弟戀,而且是女強男弱 甚至弱到寵物化的地步,就完全可以理解這是市場導向的必然。台灣相較起來,經營偶像團體就比較過度討好年輕粉絲,沒有多花點精神經營阿姨的族群,或許還有市場開發的空間,值得大家思考。

偶像們,請珍惜相處的有限時光,因為分手是遲早要走的路,偶像團體一定是湊出來的,組合在某一個想像之下,也許剛開始大家實力接近,但一旦放到市場上檢驗,高下會被粉絲雪亮的眼睛區分出來,比較紅的很難做好人,比較被忽視的很難做人,於是摩擦 猜忌都會慢慢產生,在損害集體利益前,或不足以提供表現最佳者應得的回報時,分手的傳聞就會自然產生,而也幾乎無法避免會走上分手之路。說到這裡,又不免推崇一下傑尼斯,雖然是組合 有點違反自然,但日本人就是有辦法延緩偶像分手的腳步,組合的時候就考慮差異化 推廣的時候除了集體行動也致力個別發展,讓偶像相互間的比較從高下轉化為差異,這點又比台灣 韓國高明一些,值得細細品嚐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