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UP IN THE AIR 型男飛行日誌

UP IN THE AIR
喬治 克隆尼 當然是帥哥,但中譯片名用「型男」實在怪,型男感覺是形容三十五歲以下年輕帥哥的「新」詞彙,努力維持身材 面貌不變的老帥哥,叫起型男,就跟片中23歲新進小輩,與老帥哥之間的世代落差一樣,譯「型男」是希望吸引新世代的眼光,但老實說,這部電影是傳達上個世代的主觀意識,叫帥哥比較貼切,但似乎又不符行銷手段,所以這不是個好的中文譯名,第一:非常膚淺,只停留在英文片名的表面層次,第二從片名吸引來的年輕觀眾,可能會對內容失望。

這部電影的劇本不錯,結構雖然有點單調老套,但故事 對白非常流暢,就是一種在老形式中寫出精鍊的內容,一路看下來非常順,一順就到結尾的感覺。

但其實這是一部應該要加警語的電影,沒有恐怖情節 沒有噁心畫面,但對某些人來說,看完憂鬱的心情可能會更糾結,因為故事是圍繞在替企業開除解雇員工的外包工作上,喬治 克隆尼 是一個飛遍美國本土各個城市,幫企業跟員工說:「以後不用來上班」,並要盡量協助員工接受現實並降低後續興訟可能的專業人士,這樣一份「沈重」的工作,卻能讓喬治 克隆尼幾乎以飛行為家,一年有三百二十幾天都在雲端度過,非常具對比的象徵意義,而他偏執的對里程累積目標的追求,彷彿讓解雇人的壓力得到了轉移與救贖。

新世代的觀眾看了這部電影,可能要抗議被歧視 或類型化與簡化,片中23歲的新進「解雇人」,提出由視訊取代親自解雇的想法,充分顯現編劇代表舊世代對新科技的疑慮與鄙視,新計畫最後當然受阻(但現實生活中可能反之),編劇另外又賦予了這個年輕世代傳統保守的愛情婚姻價值觀,以對比老男人不婚 不家 不牽掛的生活,運用錯置來營造堆砌劇情,偶而邂逅的女性友人,在感情上比老男人還堅強篤定與工具化,看似傳統又故意錯置,大概就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邏輯結構。

看電影時沒思考,就是一個順,寫感想時開始分析解構,感覺更有趣,尤其投射我最近跟下一個世代做朋友的許多「眉角」,對照起來不免會心一笑。

喬治 克隆尼沒得金球,還是要為他抱憾一下,對我這個世代來說,他實在太帥,不是暮光的吸血鬼 阿凡達的海陸傑克,這些新型男可以比擬的。

1 則留言:

nick 提到...

我還蠻欣賞他的空背包理論的

人生如此 似乎也不錯

但相對的 要禁得起失去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