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校友會 - 一部隔了三十年後重新推出的連續劇


20071216星期日天氣晴。

一大早搭台鐵1005班次的自強號,718分從松山火車站出發,沿途只停靠台北一站,兩個小時差一分就殺到台中,憑著多年自助旅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靈敏嗅覺,一出車站立刻找到公車站,搭上統聯客運9號,很順利的回到近三十年不見的母校,一路辦理報到、費、拿紀念品、穿插認人:「妳哪一班的?高中還初中?現在忙甚麼?幾個小孩啦?」整個禮堂入口鬧烘烘的上演尋人大戲,好不容易進了禮堂入了座,還是攀前排、顧後排的頻打招呼,持續敘舊、認人,台上誰致辭?誰表演?完全沒注意(真抱歉),跟我一直有聯絡的同學張金滿(改名張維庭很久了,英文名叫Goldie 中學時有個綽號叫皮球),她形容的很好:就是塞了滿屋子明顯不再年輕,但樣子沒變太多的一群歐巴桑。
上午的活動延續到吃完中飯,我一直躲到最後才去跟校長朱修女打招呼,通常自我認知屬於不受教的學生都有這個毛病,雖然壞學生始終還是要見師長,就像醜媳婦一定要見公婆,但我們就是不願意馬上面對現實,非拖不可就像一種儀式,看到師長心虛的感覺也從來不會改變,但師長似乎就是對我們比較有印象,通常一見到面,馬上繼續數落,就像中斷三十年的連續劇,突然上演續集,當天朱校長一見到我,劈頭就是:『上次劍潭見到妳的時候好瘦,精神很不好,很像吸了大麻.....(差點嚇壞來自娛樂圈的我)』天啊!數落完後,我還花了起碼五秒鐘才想起上次劍潭是怎麼回事(數年前在台北劍潭活動中心舉辦的北區校友會,不提我還真的忘記有參加過),真佩服朱校長的記憶力,下回再見您的時候我恐怕會躲更遠更久,極有可能打招呼跟告辭一併解決。不過校長看了也不要對我感到愧疚,再過兩三年就要過五十大壽的我,其實還蠻回味與享受這種躲貓貓的感覺,有似曾相識、返老還童之感。
這次校友會還給了我一個很強烈的感覺,就是高中第十一屆的丙班勢力好大,其中很多都還是初中丙班直升,雙「丙」合一齊聚一堂的幕後大功臣張泓,一直是聯繫凝聚大家的力量,相較於我們同屆的初中甲班,剛好小貓三隻來報到(富美、小芬加上我),雖然人單力孤,但因此特別珍惜再見面的緣分,三人同桌吃中飯聊了很多欲罷不能。
飯後在黃修女的熱情導覽下,大家一起參觀宿舍回味當年的團體生活,每個老學姐對現在小學妹們享有的套房設備、自修空間、投幣式洗衣機稱羨不已,唯一能挑剔的就是學妹們的內務整理大不如我們以前,果然是一群媽媽級倚老賣老的學姐。連續劇情接著峰迴路轉,除了話當年、說兒女,臨走前還能在校園一角加開研討會,談論起明年的台灣前景、世界趨勢和投資理財方向,當然是因為在座的老同學鄒明珊是知名的星座專家瑪法達,2008年開運講座報給大家分享:明年是魔羯座之年,有一分耕耘就會有相對的收穫,投資市場看好原物料、黃金和傳產,希望重點提示大家都受用,也祈禱來年同學們越來越順利、越來越美麗。
這次校友會讓大家再相聚,我們彼此也許下一個下次再見的承諾,約會訂在南來北往都方便的新竹,拜Goldie經營醫院之便,主題訂為「脈衝光美容之旅」,相信報名參加的同學會更踴躍,續集舊曆年後馬上再上演,同學們敬請期待。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twitter又在系統維修了


照例有個可愛的圖片,這次的意思是維修工程很大像一隻鯨魚嗎?

yap說我是慈母多敗兒!昨晚有香回家,立刻展開驚人爆發力 恢復力 破壞力 活動力...,多多看起來也從無聊中恢復一點機動力。五力連發的結果,就是慈母一夜不得安寧,這是當慈母的代價。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從俗辣多的神奇經歷到心得報告

當肉食動物遇到草食動物,誰輸誰贏?
會這樣問,一定是結果逆轉出人意料,我家寵貓多多(圖左的橘色波斯加菲貓)居然被體積小一半的公兔逼到牆角。上個星期下午的閱聽人,因為孫老師參加學院舉辦團體旅行停課一週,難得有機會能參加週末友人號召的聚會,而且是攜帶寵物貓的聚會,帶著我家波斯公貓赴會,原以為系出名門 英姿勃勃的愛貓會豔冠群芳技壓群雄,沒想到連兔都不如,當場被追加『俗辣多』封號,唉!真是家門不幸!
眼見為真,耳聽是實?
一來分享我的週末經歷,二來獻寶我家寵貓(遜也要遜得有創意夠戲劇化),三來這事也深具教育意義(科技寓言故事),可以導入本週心得報告的重點,牽拖真多,趕快進入報告重點。週末老師上課剛好提到『視覺和聽覺的空間』,最近閱讀的一本書:『亂好 - A Perfect Mess』,其中的一段內容有關手機通話的科技,也相當有趣。
大致的內容如下:國際電信通訊聯盟G711.Ⅱ為手機雜訊處理設定一項數學技巧,這裡的雜訊是指手機麥克風收到的背景聲音-如路人談話風聲餐具碰撞聲冷氣機噪音車聲等等隨機聲響,不僅會干擾談話,傳輸背景聲也會使電池消耗得較快,更會佔用有限而昂貴的頻寬,這樣說來,如果能盡量消除背景雜訊聲,讓手機通話訊號更純淨,應該是合理的作法,但G711.的建議卻是『增加』手機背景雜訊的方法,而且手機系統公司還真的必須花費大筆經費,把雜訊加進來。
因為電話進入數位系統,傳統的各類電子雜訊相對類比時代非常容易去除,手機雜訊就只剩下背景聲音,在工程師的努力下,在節省手機電池與頻寬容量的誘因下,也發展出去除背景雜音的技術,然而,通話者卻不喜歡這樣的結果,一來,消除雜音並未消除發話者的回音,隨機的噪音被消除,規律的回音相對反而被放大,造成更明顯整齊的干擾。二來,背景噪音創造了臨場感,知道線路沒有中斷,如果通話時一片寧靜,妳會誤以為已經斷線,忍不住問對方聽不聽得到,相信大家常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即使只是聽對方講話也會持續發出回應聲。最後一點,人類不是生存在密閉空間,周遭低微的噪音反而對我們有安定的作用,學術上稱為舒適噪音(comfort noise),沒有這種噪音的無聲乾淨,會讓人腦產生排斥,甚至感到毛骨悚然無所適從。
所以,被消除的背景噪音又必須再加回來,可是工程師又不願意犧牲電池壽命和頻寬,因此產生一個折衷的辦法,用『採樣』的方法分析背景噪音,抓出聲音的關鍵特性,由電腦利用數學公式-如G711.Ⅱ,重新建構模擬出噪音,再加回通話者的聲音中。
所以我們在手機裡聽到的背景聲音,不是真的而是模擬的聲音,為了建構更真實的通話空間,我們必須虛擬出讓人耳
人腦更信以為真的聲音,甚麼是真?甚麼是偽?我們真的存在自己以為的空間和時間中嗎?草食動物一定就要怕肉食動物嗎?前兩天看到一則國際新聞,日本生物學家拿掉老鼠的嗅覺,牠居然就不再畏懼天敵-貓,一隻大膽無畏的老鼠,繞著貓做出取悅貓的行為,貓困惑了,有點手足無措,看起來似乎反而有點怕這隻鼠。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多多被改名叫俗辣多


貓兔星光大道PK賽實況報導

多多還是最愛

無法顯示錯誤的圖片「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Eg6L949ivqbjOOzwHfrigxcbKrheF6kdNQW-XzIcUBDH7vQDd95micPQjMPH45VCYGNZW00ajnQ」
今早把有香送去獸醫院結紮,為了一勞永逸犧牲她作媽媽的權力,有點違反女性主義,再加上結紮她不是多多,多少因為偏心,還有一點種族歧視,波斯貓還是比三毛貓多佔一些優勢。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與嘟嘟初會面

遇到落落大方,幽雅的社交高手-嘟嘟,媽媽都忍不住移情別戀一下,反正多多此時也不知躲在何方?
無法顯示錯誤的圖片「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Eg6L949ivqbMb7BROb4TIwqB25_IlZDR8uB93j0_mNrgmFl_efbhKRz9Z5-8ihRmdetNrTw6tHs」

多多與澤澤初會面

無法顯示錯誤的圖片「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Eg6L949ivqa2V65mEJN-pVPhz8M8wt9-DIyi_4FfzgmKHhLZc736NLpvY5C5tYSe2K3ug0mWYaE」
當肉食動物遇到草食動物,沒有香兔肉也沒有兔毛大衣。
無法顯示錯誤的圖片「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Eg6L949ivqae9LCP2bTxcgVOgHNtp64MOJw_6etqJ64C6FeSP1tIxTiRVD9W7lIouTGcte4s7KI」
只有躲得老遠的落跑貓!唉!家門不幸!!!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手機新科技-心得報告

本週和上週課堂上,討論到手機新科技時,不論是 DVB-H 手機電視還是二維行動條碼(2D Barcode),都引起課堂上熱烈的發言,可見得對於手機新科技的商業運用,消費者的意見還蠻多元,如果把課堂上的同學視為焦點團體,業者其實真的應該好好聽聽消費大眾的聲音。

這樣的感觸來自我的3G手機使用體驗,一年多前因為工作需要,我換了一支3G手機,當時3G手機的行銷宣傳重點都在視訊電話,現在也是,如威寶的林怡君筆記篇(弔詭的是最後兩人通話的鏡頭,並未使用視訊電話)。 當時我剛換手機,還會demo視訊通話給好奇的朋友看,直到有一天,我在滿滿都是人的公車上接到一通視訊電話,一個跟我有業務往來的朋友用影像撥號給我,我一時不查直接以視訊接聽,當時沒有時間反應選擇非視訊通話模式(功能可選擇或事先設定),結果在公車上接視訊電話的結果就好像一個白癡看著手機講話,對方的聲音也透過揚聲,和全車分享我的通話隱私,這次錯誤的示範讓我得到兩個啟示,第一:通視訊電話一定要用耳機,第二:不是每個人都會走失小狗,需要3G手機幫你找到愛犬,因為機率實在太低(3G手機服務剛開通時,中華電信強打金士傑找到走失的黃金獵犬廣告,記憶猶新)到今天為止,我的手機聯絡人近百名,只有三個人使用3G手機,而我從來沒跟這些朋友通過視訊電話。
為甚麼一個使用率這麼低的功能,會一再成為電信公司宣傳的重點,我從沒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用3G通視訊電話,為甚麼電信公司沒看到呢?回到課堂上熱烈的討論,提到手機電視大家會先想到內容的提供,而不是使用者需不需要, Barcode 也激發大家許多想像,但事實上這些產品目前商用發展似乎也不理想,我對大家討論新科技時的正面樂觀,常常習慣站在對立面澆冷水,實在也是看多了失敗的實例。

再談到置入行銷,最近好萊塢電影B級片當 A級片,誠如老師說的墮落已久,反而是電視影集,或許因為拍攝速度快,置入行銷更靈活,反而表現更好,受歡迎的 Heroes 影集不用說,新一季的 CSI紐約 在新科技產品的置入與劇情的創意結合等方面,就比玩命手機傑出許多,第四季第三集,一輛高科技記憶型塑鋼外殼,被撞凹後可以立刻恢復原狀,車窗玻璃可以立刻變色,讓駕駛隱身車內的高科技跑車,以前都是電影007或蝙蝠俠才花得起的配備。



同集還有一個內含晶片與電線編織的高科技衣服,因為被當證物帶進了CSI,居然可以由內部進行破解,駭進 CSI的電腦系統,下載機密資料。就像主角Mac說的:搶匪要的不是珠寶財富,而是信用卡帳戶還有警察局長的私人電子郵件內容等機密資料,也揭示了實體搶劫的落伍,一筆財富不如許多有用的資訊。

更不要說片中大量出現的觸控電腦螢幕,和女演員手上的手持式觸控電子板,幾乎是CSI中每個人的基本配備了。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有香是電視兒童


有香超愛看電視,而且是貼著電視看,最愛的是新聞台,尤其是有超過一個以上 roll字(跑馬)的新聞台,她會仔細觀察跑不見的字,甚至到電視後方尋找消逝的字,也會用前爪刨字在銀幕上消逝的地方,對於新聞內容,畫面越是豐富,鏡頭跳接的越快,她越興奮,目光追著銀幕跑,那種無聊的新聞她就懶得看,一直想拍到她看電視的畫面,因為手機照相鏡頭太廣,每次一接近她就分心,只好用文字形容囉!

最混心得報告

上週心得報告被老師評為「意識流」,本週恐怕更意識流!
原因一:本週公私兩忙,而且是混亂無序的忙,忙也罷,電腦也來攪局,連續幾天跑不順,拼命掃毒,掃出一堆木馬程式,還是不順,今早終於滑鼠與觸控盤完全鎖死,以為是中毒,沒想到只是滑鼠掛了,換了新的以後就跑得很順,但這幾天的擔心(怕電腦掛又懶得備份資料)、痛苦(電腦跑不順比腸胃不舒服更痛苦),還真是讓我認真思考自己對電腦的依賴是不是太過度。
原因二:本週忙中還是偷閒看了一本書:「亂好 -A Perfect Mess,亂的好處,以及,怎麼亂才好?」為自己混亂無序的一週,找到了一個釋懷的藉口,本來亂得很煩的心情也谷底翻身(滑鼠換了更有加乘的作用),感到亂得很有彈性、亂得很有隱含的秩序(書中正面肯定亂的兩項優點)。
心情雖然好起來,但老實說,到現在也還找不到想寫些甚麼,玩命手機看了十幾分鐘就看不下去,馮小剛的手機拍得好多了,上網到處亂逛找靈感,從一個報導3C產品的科技網站,看到一篇報導:全球行動電話用戶突破33億 。33億這個數字有甚麼意義,據報導全球人口約66 億,因此有一半人口使用行動電話。雖然,有些人不只擁有一個門號,但行動電話網路從 1981 年設立以來,短短 26 年間,全球普及率就過半,速度之快是所有電子產品之冠。還有一篇報導:網路之父Dr. Vint Cerf25歲(網爸的算法)的網際網路 ,提到近十年來,網際網路的發展從1997年的5000萬戶,到今年躍增為12億,「根據國際網域名稱及位址管理機構ICANN (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近期公佈的報告指出,在網路誕生不久後的1980年代時期,40億的位址空間被認為已是非常充足。但目前情況是,未來5年內,甚至不到5 年,現今全球所使用的IPv4網址就會用完。」
在短短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行動通訊和網際網路的發展,還真是令人瞠目結舌。看來應該同時為這兩樣近代影響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科技發展辦個聯誼派對。
歡慶的同時,又搜尋到一篇報導:手機霸凌[註] ,日高中生兩度自殺。「日本校園的霸凌現象由來已久,近年來更出現數位化的趨勢,也就是所謂的『網路霸凌』,透過電郵、網站或部落格進行加害。網路霸凌雖是全球現象,但在日本這個忌諱與人正面衝突的國度,網路的匿名性讓加害者如虎添翼。…大多數的網路霸凌透過具有上網和收發電郵功能的手機進行。常見的手法包括將被害者的性器官照片透過電郵發送,在班級網站上辱罵。專家表示,由於網路的匿名性和家長老師缺乏專業知識,對於子女或學生遭到網路霸凌,往往處於狀況外,加上校方通常都想粉飾太平,警方很難介入調查。」
這篇報導讓我學到一個新翻譯名詞「霸凌」,譯得不錯,中文維基已有欄目,可見得早就有此說法,自己孤陋寡聞,這也是現在最可怕的現象,無論你再怎麼資訊焦慮,努力吸收資訊,還是會有被打敗的感覺。還有霸凌現象在家長老師缺乏專業知識的背景下姑息養奸的說法,我特別有感觸,上週意識流心得首篇才提到想要研究數位落差在老闆與員工、老師與學生權力關係中的影響,看到這篇報導特別有感想,自殺的日本學生可能無法向師長求救的主因,就是說不清自己被怎麼欺負了,就像我永遠沒法讓老闆真的理解某些網站的好玩之處,有時只好避重就輕、陽奉陰違一番,而老闆因為面對網路缺乏安全感,溝通時情緒也特別敏感,最近常思索數位溝通這個議題,不是指CMC 電腦媒介傳播,而是數位落差間的數位溝通問題,每回放任意識隨意流動,就會匯聚到這個問題,可見得這真是個問題,或許真的可以認真思考論文題目由此出發。

註:校園欺凌,又稱校園暴力,中國大陸也藉英語「bullying」音譯為霸凌。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天涼了 思念柏林 開始計畫明年北歐四國之旅

木蘭扶輪社的聚會

上週五因為中學同學參加的社團找不到Speaker,濫竽充數去幫忙撐個場面,說的主題是:『我的網路經驗和影劇八卦』,內容符不符合現場一票中年熟女的需要不知道,因為大家社會化程度都很深,主人當然一定說內容精彩,但客人卻不能信以為真。

這兩年來,學校課堂上的導讀報告,發表學期報告,還有幫朋友講課的經驗,讓我從手忙腳亂操作電腦和講話間,找到了一些節奏,但講話太快太用力一直是我最大的毛病,自己很累,聽的人也一定很有壓力,這次因為在美美大大的餐廳,又有揚聲系統,現場都是氣質熟女,我特別強迫自己放慢速度 放低聲量,果然從從容容完成任務,第一次不覺得累,也不覺得腎上腺素有異常分泌,看來必要的練習還真的有幫助,以前很不喜歡上台,喜歡做一個躲在幕後的人,現在年紀大了,總覺得躲在幕後,透過幕前的人表達,都不是妳自己真的想說的,以後自己想說的, 就開始強迫自己用手寫下來或用口說出來。

這次木蘭扶輪社講話的對象多半不使用網路,自己近日來跟嚴重數位落差的中年同輩溝通,也覺得好辛苦,想組織一個數位弱勢聯盟,幫一些想進入網路世界卻無門的中老年人,只是這樣的人在哪裡?我太愛跟比自己小的人混在一起,或許應該找找我的同輩或長輩級的朋友,當成一個心願,希望有一天有機會能開始實現。

下週三要到輔大幫同學老公的課幫腔,得準備一個半小時的內容,又是一個新挑戰,這幾天從構思 蒐集資料 到整理簡報檔,自己收穫也不少,等講完再檢討囉。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從我的手機使用經驗說起-讀書心得報告

花了兩週討論手機,看了有關手機的資料與創作,對電影「手機」最後一場戲:嚴守一(葛優)被更新式的手機嚇傻,拍了張呆滯照片的一幕印象很深。我的經驗跟他不一樣,我不是愛說謊受了教訓後以致害怕手機,我基本上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手機,也不喜歡電話,從來也不曾擁有過BB Call,我一向認為電話是用來聯繫而不是溝通的工具,有事我喜歡見面或書信往來(包括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或部落格留言,簡訊是我對手機最正面的評價),算是今之古人,電話除非錄音,有時遇到對方抵死不認,又不像見面還能描述對話的時空加以力爭,更別說Black & White[1](白紙黑字)具有實證的效力。

有了手機後的日子,擔心忘了帶手機、或是搞丟手機,擔心手機和sim卡同時壞了遺失所有聯絡人(自從電話都記在手機而不是電話簿裡),回到家還不時被電視裡的手機音效(SP廣告[2]超愛)、電視新聞裡此起彼落的手機鈴聲驚嚇,半夜已入夢鄉還會被老闆雞毛蒜皮的小事透過手機鈴聲吵醒,提起手機腦袋裡浮現的都是負面經驗,總之我就是不愛手機,手機雖然能讓我身體移動,但躲不過一定會被找到的夢魘,網路雖然將我固定在電腦前不能移動,卻無法禁止我思想的馳騁,所以固定的到底是甚麼?移動的又是甚麼?或許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詮釋。

特別是我跟老闆間的數位落差,讓我在電腦這個領域擁有比他更獨享的資訊,資訊就是力量,憑藉者這個落差,我享有了某種程度的自主與自由(絕非刻意欺瞞老闆,數位鴻溝自然橫亙在我們之間),但在手機上,我卻完全居於劣勢(連平等都談不上),尤其老闆來電通常都是又急又氣急敗壞,他說不清也沒時間讓你解釋清楚,總是以一場混亂又無序的對話做結。這兩週上課讓我開始思考:權力和這兩種科技媒介之間的關係。也終於瞭解自己痛恨手機(集權?),又沈迷網路(民主?)的原因,恐怕想擁有權力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想擁有主動與自主的權力,也設身處地替老闆想,數位落差可能讓他產生的恐懼與不安全感,恐怕會讓一個原來理智的老闆,在某些時刻裡變得更歇斯底里。說到這裡,心裡都開始同情起老闆了,雖然對我去柏林旅行,公司還扣我薪水這件事有點耿耿於懷,老闆既然這麼斤斤計較,就不該下班還找我辦事,害我不想計較都不行。(不能再寫下去,雖然心裡澎湃洶湧,對數位落差在老闆與員工權力關係中的影響這個議題,有很多體認與見解,但有些事不說還是比較好,這樣的議題值得研究,但也很難研究,或許我們可以研究數位落差在老師和學生權力關係中的影響也不錯,不好意思,話題真的扯遠了,沒辦法,坐到電腦前特別容易任想像天馬行空,越來越深陷宅女的症狀又發作了。)

想想嚴守一和老婆于文娟之間透過手機產生的關係,還真有點像老闆和伙計之間的關係,總是在控制與擺脫控制間來回;透過手機進行的三角關係也更典型,總只是在其中兩方間互相交流,第三方永遠被封閉排除在外,除非意外讓第三方侵入,原來的權力結構馬上就瓦解改變,非常有趣。

特別對于文娟生完小孩後,拒絕接受嚴守一的手機相贈有感,拒絕接受就是要徹底擺脫控制,兩人間沒有手機,就沒有了聯繫與牽絆,于文娟才能得到完全的自由。



[1] 『Just Follow Law』很有趣也發人深思的一部新加坡電影,戲裡稱白紙黑字叫Black & White

[2] Sales Promotion 促銷式廣告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手機與網路-讀書心得報告

手機[1]這本書的作者,對手機和網路的許多論點,我一直覺得怪怪的,有不吐不快之感,我是覺得因為這本書出版的年代,讓許多論點看起來就是不夠嚴謹,這也是許多談新科技的文章,或有關新科技的電影,稍過一兩年,更別說超過三年以上,都是看起來怪怪的。

書上對上網一定要被固定在一個地方的這個事實,其實在通信進入3G時代就已經被打破,使用3G3.5G)網卡[2],你在移動的車上也可以使用筆電或PDA上網,我沒用過,我的朋友在高速公路上使用過,表示傳輸還算順暢,雖然邊走邊上網似乎較難達成,但一些眼鏡式的瀏覽設備也都在研發甚至商用化產製中,說不定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邊走邊上網(雖然似乎很危險),一般人不知道,可能也跟電信公司沒有大力宣傳有關,電信公司還是希望透過通話收費,以台灣來說,通話費幾乎佔了收入的97%強(去年我有機會在一個電信加值內容商公司上班得到的數據),加值服務佔電信公司的收入比例太小,所以電信公司依然維持老大心態,手機內容服務除了鈴聲下載有點經濟規模,其他忙了多年,似乎還看不到甚麼前(錢)景。

再看手機本身,使用一個多頻手機(電信基地台或WIFIWiMAX無線上網的多頻傳輸)手機,透過網路打Skype電話,到底算傳統的手機還是網路?事實上,第一支Skype 手機前些日子已經在英國上市,手機和網路之間的糾纏和連結,也似乎不像「手機」這本書描繪得如此涇渭分明。

2007年第一季全球使用網路的人口已超過十一億,手機全球用戶也已突破三十億,手機大約以三倍的普及率領先網路,而網路的使用者中到底有多少比例會進步到行動上網,相對於手機,網路的使用有門檻,人數也較少,行動中講話比起行動中上網當然也更是合理的需求,網路在發展上受限諸多條件,相對於手機勢必是弱勢,然而,有幾個事件讓我們不能不忽視網路勢力,或者說電腦(computer)界的勢力或精神是否會顛覆電信(communication)界的遊戲規則。

一個是iphone上市,號稱第一個週末就賣了五十萬支,但AT&T(綁約)在開賣後前兩天開通服務的用戶僅十四萬六千戶,是蘋果誇大銷售量,還是有許多人買了卻放棄手機的功能,後來從蘋果推出 iPod Touch沒有手機功能的iphone來看,還有全球各地玩家紛紛破解,可以用 local 電信公司的sim卡取代AT&T的,可以看出還真的有不少人買了iphone,卻不用它的手機功能,或是說不用AT&T的通訊服務,以台灣來說,全中文介面也在手機上市沒多久就有玩家寫出,更別說許多第三方軟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蘋果公司賣手機最後成不成功,還有待時間來證明,但把網路或電腦軟體界的許多遊戲規則帶進了電信界,而且形成風潮是毋庸置疑的,這會不會開始讓一向壁壘分明的電信公司,因為程式寫作玩家們的紛紛投入,開始質變到量變。

還有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江湖傳言,就是Google要出Gphone的事,前幾天終於破案,原來不是實體的手機,而是一個在手機上的開放平台Android,明天要去參加一個叫土虱的開放原碼社群辦的演講,就是Google工程師要介紹這個平台,或許等我聽了以後可再補充相關資訊,但重要的是,一向以通話費為主要收入的電信公司,面臨來自網路最大的巨人Google,挾網路廣告的經驗,網路分享 開放原碼的程式撰寫風氣,還有網路不收費的習慣,開始向長久壟斷的電信公司進逼,會產生甚麼樣的結果值得期待。

手機作為可見的未來行動終極的device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但電信的遊戲規則會不會被網路取代,我們可以wait & see ,以個人跟電信公司打了半年多交道經驗,非常希望他們跌重重一跤受點教訓,比起網路的自由分享與無限的創意,電信公司真的是故步自封的恐龍。


[1] CELLPHONE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Mobile Medium and How It Has Transformed Everything ! Paul Levinson 著 何道寬譯

[2]中華電信3G網卡服務 無線上網月租850

周杰倫真的不小了

TVBS新聞台上週末播周杰倫演唱會的新聞

一直叫人家小天王、小天王

聽了真是怪怪的

一個新聞台多年來不改口

也真是不與時俱進、故步自封

周杰倫(1979118生)

算算今年也28歲了

19978月參加TVBS-G的選秀節目《超級新人王》被主持人吳宗憲發掘進入樂壇。

2000111,推出個人專輯《周杰倫同名專輯》正式出道。

進演藝圈九年,出道也六年。

算是台灣流行音樂圈目前最有影響力的男歌手

叫他巨星都不為過,別再叫人家「小」天王了。

或許比起一些老歌手他還小

但娛樂圈是比實力不是比輩份

或許這是東西方最大的不同

在西方他可能早被叫做

King of POP 了。


終於寫一篇比較符合部落格名稱和我工作的行業比較有關的短文了。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心得報告-從隨身聽開始的懷舊之旅

作文化研究 SONY隨身聽的故事終於在本週畫上句點,老實說,我有些震驚,1979年上市的WALKMAN,是在我(1961年生)十八歲那年面世,十八歲是剛唸完高中要上大學的時候,回想那個時候對隨身聽這樣的新鮮玩意兒上市,並沒有特別的感受,也就是趕流行買了一台,不記得是那年買的,但也不覺得當時有引起多大的爭議,如今看完本書,尤其是最後一章,沒想到小小隨身聽還引發如此多的討論 爭議和思辨,或許是從小愛看科幻電影,覺得科技發展沒甚麼好大驚小怪,所以不以為意,讀完本書還真的有找回當年失落沒參與的一塊文化缺角的感覺。

老實說,我對幾部老的科幻電影印象更深刻:Brazil (1985),也不過就在隨身聽面市後六年出品,星際大戰Star Wars第四集(1977,後重新命名為A New Hope)是該系列最早拍的一集,甚至比隨身聽還早誕生兩年, 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1982)我最愛的一部科幻片,居然也才小三歲,我對這些科幻片的記憶或印象,要比隨身聽強烈的多,看來許多把隨身聽視為洪水猛獸,是阻絕個人與群體罪惡淵藪的那些衛道人士,可能太少看科幻電影了。也引發了我從時間的橫切面,來看看隨身聽誕生的時代,其他的文化產品在流行些甚麼,或許我們應該查查當年(1979)Billboard的前幾名是些甚麼歌曲,我對音樂沒太大研究,但相信從70’年代底流行的音樂著手作個比較對照,應該也很有趣,或是從書籍的出版 當年的社會事件等等,這種文化橫切面的研究,應該也是社會文化研究的顯學,只是我才疏學淺,還要好好查查叫甚麼,或請老師釋疑。走筆至此,衛視電影台剛好在播星際大戰第三集西斯大帝的復仇, Skywalker 天行者 Anakin 安納金投身黑暗勢力,成為Darth Vader 黑武士的那集,還真是巧合。都怪如萍(和我一起要作本週報告的同學),問我知不知道Star Trek 星艦奇航記裡的傳輸工具(註1)叫甚麼,我還特別請教了沈迷該影集的好朋友,只記得每次傳輸都用:beam me down這個詞,寫到這又想起了雷鳥神機隊,我對這個英國在1965年開始播出的人偶科幻影集的印象,跟黃俊雄布袋戲如史艷文和六合三俠傳(註2)一樣印象深刻。

本週的心得報告居然變成了懷舊之旅,不但透漏自己的年齡,還顯露自己從小不學無術,愛看怪力亂神節目的例證。從好的方面來說,科技對我這個號稱中年宅女的人來說,就沒那麼不可親近或讓人害怕。

最近追一檔美國NBC的奇幻影集Heroes,本週一剛演完第二季第七集,這個影集是一群有關變種人改變世界的故事,少科幻多奇幻,影集中變種人的能力與種類比電影X Men裡的變種人種類更多 能力更強 想像力更豐富,戲裡面許多變種人都在無法被人瞭解的痛苦中,我想說的是,或許真的抗拒是來自未知,隨身聽因為太真實,帶著隨身聽隔絕自我的人,就真實的呈現在面前,而且還搖頭晃腦聽著不知道是甚麼的東西,不知道是甚麼最讓人坐立難安,看影集裡的變種人覺得理所當然,看完隨身聽的研究,我真的在思考,如果真實世界裡我遇到了變種人,我可能會變成甚麼樣的人,保守的衛道之士?加入獵殺或管制他們的勢力?還是幫助他們潛逃的同路人?

註1:傳送器又稱作「光波傳送系統」,是《星艦奇航記》中一種常見的近距離旅行的方式。傳送器在最初是為了減少因拍攝太空船登陸場景而設定的;它能將人體或物質分解為量子,並將量子傳送到終點後重新組合。傳送器違反了量子物理學中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因此在《星艦奇航記》後來的影集中,採用了一種「海森堡補償器」來迴避對現實物理原理的違背。

註2:維基中文居然沒有這個欄目,看來布袋戲迷要加緊努力了。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太多文字 壓力過大 放兩張柏林照片舒壓



看電影之我見-上課心得報告

看電影之我見
李安是「XX」之光,可自由填寫!

我從小喜歡看電影,學生時代一天最高紀錄可以看三部電影,我是看邵氏電影,看南國畫報長大的,可是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看電影就是娛樂,很排斥看電影要有甚麼文化意涵,人生已經夠辛苦,連看電影都還要更辛苦一點,我有偏執的排斥,所以從來不主動看所謂的藝術電影,看電影也避免去研究電影,今年看過覺得最好看,最具娛樂價值的電影,推薦變形金剛,所以在拷貝手機電影檔案跟同學分享時,順便附贈變形金剛。前兩個禮拜去看色戒,不是因為想看,是因為兩個吃齋念佛的男性友人邀我一起去看,這樣看電影的組合和經驗不容錯過立刻答應,看完覺得真累,電影如果作為純娛樂千萬不能超過九十分鐘, 對上了年紀觀眾的腰很挑戰,色戒前半場節奏太慢,最後秘書和易先生的那場戲,畫蛇添足可以直接剪掉,除非鴿子蛋的鑽戒廠商有置入性行銷。沒辦法,我看電影以娛樂為最高指導原則,太花腦袋的電影我通常受不了,無意冒犯李安,但我覺得色戒最大的功效是:讓一票很久沒進電影院的,特別是保守的軍公教人員,找到合理、公開、坦然看三級片的機會,因為我看色戒時,左鄰右舍幾乎都是中年、看起來規規矩矩的人,這個大功值得嘉許,解放了一些壓抑過度的人,而這些觀眾也以亮眼的票房回報了李安。
所以看電影還要用方法,對我來說還真有壓力,嘗試用我的觀察來討論看電影這件事,希望不要太文化,因為有違我一貫看電影的原則,也許可以稍有一些研究精神,畢竟是讀書心得,還是得文以載道一番。

就像我的副標題,「台灣」、「中國」、「華人」、「華裔」、「同性戀」、「電影工作者」…之光,隨意填寫都沒錯,李安成為一個象徵或珍寶也很好,電影工業需要明星更需要偶像,就像好萊塢每年都有最有權勢的排行榜,個人希望有一天李安能打敗眾白人與少數有色人種站上榜首,但真的覺得電影還是回歸娛樂的本質比較好,梁朝偉和湯唯的演出在我看來不算犧牲,就只是商業行為單純的交換和交易,用表演換得了片酬和光環,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梁朝偉的第三點和湯唯的三點,並沒有褻瀆了李安,李安拍片那麼久,對娛樂圈瞭解那麼多,他怎麼會不知道大家的反應,所以大家焦點放在那幾點也不要覺得欺負了李安,或者說,導演和觀眾一起表演一場:你壓抑、我釋放,你犧牲、我買單,你得獎、我共享共榮(同為某種人-台灣人?)的遊戲。

就像Buster Keaton卓別林 2,老師非常欣賞前者為他的才華和知名度抱屈,但他在電影歷史的地位就是不如後者,查了中文維基百科甚至沒有他的條目(支持他的人可以去增添),英文維基的內容也不如卓別林,因為娛樂這個行業真的是要靠老天爺賞飯吃,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也會成功,明明佔了便宜可能還擺出一副犧牲奉獻的樣子,到底甚麼是真甚麼是戲,太嚴肅探究真的反而讓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受寵若驚,拍的人可能真的沒想太多,詮釋的人卻如此認真,反過來讓娛樂背起了文化的壓力,有時越拍越看不懂在拍甚麼,迷失在一定要說些甚麼、但又可能說不出甚麼的困惑中。

看電影我還是希望輕鬆點,我最懷念和一票朋友去看周星馳的「功夫」,不論電影好不好看,大夥一起好像參加跨年倒數party,看影評我最愛看爛片影評,看過爛片後再看爛片影評,負負得正稍有平衡,看到寫的好的爛影評還真會因此進電影院,看它爛到多具娛樂效果。

電影如果以「創作者導向的文化工作」到「消費者導向的娛樂工業」作為光譜的左右兩翼,個人覺得李安絕對落在靠右邊,只是天時地利人和讓他同時也獲得左邊的認同,右邊絕對是大眾市場,左邊不只是小眾,常常還是分眾和偏眾,創作者選擇哪裡是他們的喜好和權利,但站在消費者或產業從業人員的立場,應該還是希望多多向右傾斜吧!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花了許多時間閱讀翻譯導讀,乾脆上傳,作個紀錄,有人找到有幫助更好。

Self-Presentation in Online Personals

線上個人的自我呈現


The Role of Anticipated Future Interaction, Self-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Success in Internet Dating

在網路約會中:預期未來互動的角色、自我揭露及成功的認知。

摘要

本研究以線上約會(網路交友)的人際關係這個新文本研究自我揭露。以全國性隨機抽樣在線上交友網站match.com選出349個樣本,作者以一個包含-關係的目標、自我揭露、成功的認知-的模式來測試。作者的發現提供社會滲透理論和社會資訊處理以及超個人觀點的補充,如同強調預期未來面對面互動的正面效果在線上自我揭露。作者發現自我揭露有四個測量標準(誠實、數量、意圖和價值)提供認知線上約會成功,儘管誠實有額外負面的效果,線上約會經驗是認知線上約會成功的有力預言。此外,作者鑒別預言者在戰略上的成功相對於成功的自我呈現。這個研究延伸了電腦媒介傳播理論,自我揭露,和逐漸重要的混合式關係研究領域的相關成功,參與者從也研究面對面傳播移轉過來。

關鍵字

online dating線上約會; online personals線上人格; Internet relationships網路人際關係;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電腦媒介傳播[1]; self-presentation自我呈現; self-disclosure自我揭露; anticipated future interaction預期未來互動; mixed-mode relationships混和式人際關係

線上約會或個人經由網際網路的交往目的是尋找發展羅曼史或性關係的夥伴,建立一個令人興奮的新領域,再檢查傳統人際關係理論中有關自我揭露和人際關係構成和更多最近有關電腦媒介傳播(CMC)的理論。

線上約會的文本脈絡呈現一個新的機會來研究開始於線上然後轉為離線、將來可能發展為面對面交往的人際關係,這些混合模式的關係為重新審視一些已確立的人際關係發展理論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Walther & Parks, 2002),如社會穿透理論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2](Taylor & Altman, 1987)和減少不確定性理論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3] (Berger & Calabrese, 1975),那些有大量的試驗在面對面的文脈、那些許多建立在純粹的虛擬文脈,他們同時也是一個為延伸CMC理論和線上人際關係發展的理想研究領域。這個調查有關線上人際關係自我揭露的研究彌補了人際傳播和電腦媒介傳播研究的空隙。

幫助那些急切想要約會的人曾經蒙惡名,因為高度的網路穿透和人口統計趨勢的改變線上約會很快成為主流(Baker, 2002, 2005; St. John, 2002). Cyber 虛擬(賽伯格)羅曼史成為一個研究人際關係結構和電腦媒介傳播的重要研究領域(Doring, 2002),線上浪漫關係的發展也成為文學創作的成長焦點 (e.g., Baker, 2002; Bargh, McKenna, & Fitzsimons, 2002; Clark, 1998; Donn & Sherman, 2002; Hardey, 2002; McKenna, Green, & Gleason, 2002; Whitty & Gavin, 2001)。雖然早期的作媒都是靠人來服務,如報紙分類廣告、錄影帶約會,也都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 (e.g., Lynn & Bolig, 1985; Woll & Cozby, 1987),新的網路幫助媒合相當的獨特因為建立在寬廣的使用者,而且實質上不同的能力對使用者是有用的。例如,;,線上約會的參與者有機會利用一個多樣的多媒體內容表現他們自己,像文字描述、照片、影音、利用非即時、或即時的線上工具如e-mail、即時通訊或線上聊天室

利用網路與潛在的約會對象相見,對於自我呈現與自我揭露行為者都是新的挑戰。CMC的兩個主要特徵:降低溝通的提示和潛在的非即時溝通reduced communication cues and potentiall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Walther, 1996) 讓使用者能參加被稱作選擇性的自我呈現” “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Walther, 1992b; Walther & Burgoon, 1992)。首先,CMC強調在言語上可受到比面對面互動更多的管理控制,即利用非言語的溝通暗示,引導線上的自我呈現者有更多選擇性、可塑性、及自我審查。(Walther, 1996, p. 20)。其次,CMC的非同步特質給予使用者更多時間去有意識的建構溝通的訊息,因此線上約會的中介特質給參與者更多機會去明確與慎重的展現自我。

過去CMC的研究被測試在其它線上自我呈現的文脈中,像網頁 (Miller, 1995)、線上支援團體(Turner, Grube, & Meyers, 2001)、線上遊戲MUDs (Utz, 2000), and線上遊戲的一種 MOOs [4](Roberts & Parks, 1999)。不同的領域,網路交友的參與者經常要維持在線上的狀態,期望面對面交往讓線上參與者的特質更凸顯,並且經常從事 ”形式轉換 “modality switching”的活動,就是與潛在的浪漫夥伴進行線上與離線溝通關係的形式轉換 (Ramirez & Zhang, in press)
目前的研究是首次透過一個針對線上參與者的大型隨機抽樣來檢視自我揭露策略。我們運用目前的CMC和人際傳播理論來測試有關目標、自我揭露、和認知網路約會成功的模式。使用的資料來自一個全國性抽樣線上調查,我們指出兩個研究問題,1. 自我揭露與期待未來面對面互動為目的,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2. 線上約會的自我揭露與成功的認知,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odel

理論的架構和模式

雖然早期的研究斷定中介傳播在社交情感本質上是少於面對面溝通(i.e., Culnan & Markus, 1987;Short,Williams,&Christie,1976),更多的現代研究提出CMC能幫助人際關係的發展(see Baym, 2002; Walther & Parks, 2002). 此外,重新審視早期研究發現CMC團體較FtF團體少以社交為目的,因為在CMC參與者之間部分決定了較緩慢的交換率(Walther, Anderson, & Park, 1994)。這個結果導致不同的理論基礎,關鍵在社會資訊加工(社交資訊處理)(SIP[5] the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和超個人的看法hyper personal perspectives描繪這些看法,我們提出一個概念上的模型來解釋關係的目標、自我揭露、和意識到關係的成功 (圖表 1)

Relational Goals and Self-Disclosure

關係的目標(預期發生甚麼樣的關係?)和自我揭露

關係的目標Relational goals.研究其他的CMC文脈,在網路的行為表現中檢視長期的角色相對於短期的目標。根據SIP社會資訊加工,傳播者指揮他們的動機,印象是經由CMC關於其他基於相對有限制的非言語和身體有用的暗示 (Walther, 1992a)理論預言了非語言暗示的缺乏,傳播者適應他們相關的行為在CMC繼續存在有用的口語和言語的暗示、指示。SIP 也聚焦對預期未來互動的效果在尋找資訊的策略,建議這些策略或許對CMC的使用者是基於不同關係的目的,特別是他們打算和其他的溝通者擁有長期的關係。(Utz, 2000; Walther, 1994). 這些期望和他們CMC的夥伴長期交往者被發現會問更多個人的問題、自我揭露也比離線的關係多。(Tidwell & Walther, 2002). 相同樣的CMC使用者預期長期的交往或是長期的承諾比起短期交往(走向一個非個人、負面的方向)被期待更緊密關係的行為和更大的自我揭露。這個研究建議長期目標的CMC使用者有更大的參與動機,尋求和交換更多個人資訊,比那些短期交往的更明確的評價交往對象。(Walther, Slovacek, & Tidwell, 2001, p. 112).

一個重要的陳述策略和關係發展特徵在大多數研究那些從特定CMC線上團體取樣的參與者永遠不會在面對面的情況下相遇,例如線上遊戲、新聞群組、虛擬社群。(Baym, 1998; McLaughlin, Osbourne, & Ellison, 1997; Parks & Floyd, 1996; Utz, 2000)一般說來,這些研究沒有明確的區別預期未來線上或相對於當面的交往。我們延續理論在線上人事公佈欄發現這個研究,提供一個獨特的混合性關係形式開始於線上然後轉為離線且非常希望有一個面對面發展羅曼史關係的明確目標。

我們相信一個重要的區別在線上到離線的關係中:寧願期望線上關係期望面對面關係不如短期/長期交往。Whitty and Gavin (2001)發現最後終於會見面的期望是一個在線上交往中共同的話題,雖然真的見面有時令人失望。從線上到離線即使在非羅曼史的關係不總是一個目標,但對那些尋求傳統羅曼史關係的人變得更重要 。例如,在線上遊戲MOOs的關係發展研究中發現接近三分之一的參與者會見面,值得注意的是羅曼史關係超過非羅曼史。(Parks & Roberts, 1998)期望面對面或期望未來面對面交往在線上約會的參與者間更通常,而且更能預期將影響他們的自我呈現和自我揭露的策略。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自我揭露被定義一個個人和其他人溝通時透露自我任何的訊息。 (Cozby, 1973; Wheeless, 1978; Wheeless & Grotz, 1976)自我揭露是個人發展關係和培養親密關係的構成要件。(Derlega, Winstead, Wong, & Greenspan, 1987)在個人關係發展的類型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例如:揭露高度個人的資訊在一段重要的羅曼史關係和親密行為。 (Greene, Derlega, & Mathews, 2006).自我揭露通常被發現在關係發展中具正面效果,雖然被公認會來來回回在公開和關閉他們的自我揭露中循環 ,太多的自我揭露(特別是負面的)或太早自我揭露可能會有負面效果。(Greene et al., 2006).

根據如社會滲透理論,自我揭露是經由讓自我被其他人瞭解從而交換分享他人的回報因而發展關係或親密行為的一種溝通形式。(Taylor & Altman, 1987). 加值交換理論 Incremental exchange theory (Levinger & Snoek, 1972) 也斷定自我揭露的進展經時間發展同時包括深度與廣度。此外,根據不確定的下降理論 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個體不只是尋求資訊以降低不確定性也要求相同數量資訊和相同水準的親密行為作為回報。(Berger&Calabrese,1975)

研究自我揭露在CMC如何進行是曖昧的。超個人的看法指出透過CMC的限制可能導致的結果,歸因於對遇見和相互影響其他人,經由 CMC有限制的指示去參加完善或選擇性的自我呈現,有誇大或理想化的感覺 (Walther, 1996)此,線上自我揭露比較不誠實以增加機會來呈現自我和操作身份。 (Lea & Spears, 1995; Myers, 1987)順著相同的脈絡,其他理論主張透過CMC的大多數匿名者鼓勵個體嘗試偏離真實生活real life” 的身份來代表他們自己。(Stone, 1991, 1996; Turkle, 1995).

Rubin (1975)在他對波士頓航空旅客有關自我揭露的研究特別注意到的現象:在網路上交替出現的匿名者同群組比一般陌生人鼓勵更誠實和親密的揭露。 研究發現那些非波士頓的居民比居民的自我揭露更私密,可能因為這些非居民參與者確定他們不會與其他實驗者再次互動因此能卸下 [他們自己themselves] 這個重擔表達私密的想法。(Rubin, 1975, p. 256).此外,不好的外觀是自我揭露可能的障礙,使用者較少去面對他們的家人或朋友的不贊成。 (Barghetal.,2002)

個體預期在預定的未來交往對自我揭露策略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變數。Walther (1994)指出,對CMC團體來說預期未來交往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SIP 理論: 個體在目標長期關係的交往預期面對面的交往,對他們在線上結識的可能對象相較於不想發展離線關係的對象有較大程度的自我揭露。自我揭露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改變誠實、數量、有意識的企圖、和正面或負面的價值的大小。 (Wheeless, 1978; Wheeless & Grotz, 1976) 我們因此檢查有關不同自我揭露的假設:

首先:我們建議個體計畫與他人面對面見面,誠實的自我描述是一個批判性的決定因素。我們假設個體寄望目標在長期關係和他們的線上夥伴見面的企圖將使他們更誠實的敘述他們自己的線上檔案,以避免和他人面對面交往時被責難或浪費見面。

假說1: 將長期面對面關係視為最重要目標的人,他們在線上的自我揭露會更加誠實。

我們也預言目標建立長期面對面關係將影響線上自我揭露的數量,個體有此目標更有動機在見面前交換與鼓勵交換個人的資訊,企圖減少不確定性和過濾那些不適合進行的面對面關係。在無媒介的團體中,預期未來交往的參與者比不期望者有尋求更多關於對方資訊的傾向。(Walther, 1996)預期未來交往被發現將導致更大的個人資訊的交換。 (Calabrese, 1975; Kellermann & Reynolds, 1990)而且,那些相信未來會交往者將尋求更多資訊以降低不確定性的報酬來幫助他們預期交往的結果。(Sunnafrank, 1986; Sunnafrank & Ramirez, 2004)因此,我們預言那些預期未來會面對面交往的個體將揭露更多數量的資訊以促使潛在的約會對象回報以透露更多有關他們的自我。額外的資訊蒐集策略讓個人估計值不值得進行離線的關係。另一方面,單純線上或短期交往目標的人可能較少去評估可能的約會對象因此也感覺較不需要投資透露自我的資訊在他人。因此提出:

假說2:將長期面對面關係視為最重要目標的人,努力於更多數量的線上自我揭露。

三、我們預言那些預期未來面對面交往者將從事更多自覺的、更深思熟慮的、更有企圖的線上自我揭露。SIP理論和超個人的看法都認為個體 參加在策略上認知、熟思和溝通行為補償了媒介的限制” (Ramirez,Walther,Burgoon, &Sunnafrank,2002,p.215) 如錄影帶約會 (Woll & Cozby, 1987)、網路徵友資料 allow for more deliberate給予更深思熟慮的自我呈現,因為參與者有機會去更仔細的建構與管理他們與其他人溝通的個人檔案中呈現的形象,如照片的挑選、非同步的互動。雖然線上約會的自我揭露大體上比離線的自我揭露更有企圖,相對可能是長期面對面關係的重要目標之一。比起目標短期關係,我們可能投資更多精神和時間在有意識的和更深思熟率的自我呈現。因此提出:

假說3:將長期面對面關係視為最重要目標的人,致力於更有目的性的線上自我揭露。

最後有關自我揭露的面向是正面或負面的價值,早期的研究:正面的揭露和增加相關的親密行為和滿足有關聯。(Taylor & Altman, 1987) 此外,正面的自我特質被發現在朋友而非陌生人之間導致自我揭露的增加,因為朋友有較高的承諾去支持相互的關係。(Derlega et al., 1987) 這個發現支持目標預期未來面對面互動(或更大支持親密的關係的承諾)和自我揭露正面的價值明確的有關連。依此基礎,我們預期那些有強大的目標要建立面對面關係者將更有目的的呈現自我在一個正面的焦點以求關係的繼續。因此提出:

假說4:將長期面對面關係視為最重要目標的人,努力於更正面的線上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Success 自我揭露和認知成功

成功Success .研究關係的形成,也會關心結局或成功的關係,通常運作透過私密或持久的關係形式或滿足的關係。社會滲透理論關注親密行為的揭露在一個關鍵的因素是促成令人滿意的發展在人際關係的滿足,和預言自我揭露將導致有關係的親密行為和滿足。 (Taylor & Altman, 1987)相關的研究建議一個直接的關係在自我揭露和關係的滿足之間,我們認為這是關係成功的關鍵指示。研究也發現自我揭露增加親密行為經由夥伴的反應這個居中的變數 (Laurenceau, Feldman Barrett, & Pietromonaco, 1998)因為分享個人的資訊引發夥伴一個有情感的回應,轉向引導最初的揭露者去感到瞭解和確認。(Reis & Patrick, 1996)很多研究調查預言滿足在面對面的關係如婚姻。 (Levinger & Senn, 1967; Markman, 1981; McAdams & Vaillant, 1982)

我們在四個面向檢查關係-honesty, amount, intent, and positive or negative valence (Wheeless, 1978; Wheeless & Grotz, 1976)—認知成功。特別的,我們預期更大的自我揭露將導致更大成功的認知。 成功的線上關係被定義為繼續交往而非分開。(Baker, 2002, 2005) 然而,我們假設成功可能意味不同的意義對不同的參與者,成功可能間接、婉轉的和目標的關係連結。對那些目標長期,形成親密的、持續的離線關係可能是成功的關鍵。此外,因為我們研究的個體自己主動積極的陷於目前的線上約會,我們有興趣在他們的發展趨勢中認知的成功,超過將一個長期親密的關係視作終點、目標的狀態的定義的成功(或許他們尚未到達)

我們關注兩個認知成功的主要面向:戰略上的成功成功的自我呈現

戰略上的成功是一個概念,考慮這個事實,那些陷於線上約會者也許有不同關係的目標和描述他們感覺如何可以成功達到的目標 (他們將如何不顧一切),不論是他們感覺他們瞭解如何成功,或是他們有發展線上約會的策略。

成功的自我呈現,是一個感情的概念類似於先前CMC自我呈現有關滿足的研究。(Walther et al., 2001)自我呈現成功類似形象管理、經營。(Goffman, 1959)也提到,那些使用者感覺他們能對其他人呈現一個好形象的程度,經由線上約會達到有利的自我呈現。

我們也期望更多的線上約會經驗將有助於更多線上約會的成功。我們研究成功的自我呈現,行為和認知的兩個經驗面向的效果。那些頻繁去見很多人(透過e-mail和面對面)比起那些沒有經驗的人,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他們正面和負面的經驗,然後修正他們的行為,並發展出策略以幫助達到他們的目的。

我們也建議經驗有認知的面向基於學習的能力影響成功的認知。個體反省他們的線上約會經驗,能夠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將更能導致成功的線上約會。我們稱為可變異的學習能力也預言那些更多的學習能力認為他們在線上約會同時在策略和自我呈現上更成功。

根據認知成功的兩個面向,我們預期使用者從事更多的自我揭露 (在誠實、數量、企圖、和正面價值) 和更多的線上約會經驗 (包括行為和認知的)將獲致更多策略上的認知成功和自我呈現的成功。

因此提出:

假說5:線上約會認知策略成功,在自我揭露上被預測有下面幾點:(a)誠實(b)數量(c)目的(d)正面價值,還有在經驗上包括(e)行為 (f)認知。

假說6:線上約會自我呈現成功,在自我揭露方面被預測有下面幾點:(a)誠實(b)數量(c)目的(d)正面價值,還有在經驗上包括(e)行為 (f)認知。

Method方法

Procedure 程序

一個全國性的樣本,從擁有一千兩百萬活躍會員、在全球超過240個國家地區提供線上交友服務的最大商業網站Match.com.中選出,一個根據人口統計結構的全國性隨機抽樣,被選中者首先收到一封來自網站的e-mail,接著收到研究者的解釋說明,所有回應的參加者均獲得五十元的Amazon 禮券,被選中者如果一週內沒有回應將會收到一封提醒的e-mail ,資料蒐集在2003年的十一月到十二月間的三個星期間。

網路調查由Zoomerang.com[6]網站主辦 ,所有參與者回覆的資料,存在一個只有研究者可以進入、被密碼保護的線上資料庫。 線上調查軟體會產生一組單一的網址給每個受邀的回答者,為了保護他們所完成的調查樣本,每位回答者只能允許一次的完成調查樣本(即不接受修改過的樣本).這些資料被轉成Excel檔案,排除登入錯誤的資料後上傳到SPSS軟體做分析

Sample and Response Rate 樣本和回覆比例

回應者都是美國人,都是有登入網站的用戶,參與Match.com的時間是從20011月到200310月為止。鎖定在異性戀者(男人尋找女人或女人尋找男人)56%女性, 93%白人,平均年齡四十歲(從18-60歲),62%曾離婚或,57% 有小孩,67%居住在都市,大多數人的收入在$35,000 $75,000之間,大多數人有多年使用網路經驗,54%超過六年。

所有樣本數為34914.3%的回覆率,回覆率的估算是全部調查的總量減掉無效的e-mail數量。e-mail和網路調查比起親身調查和電話調查,有較低的回覆率。(Watt,1999)因為e-mail比親身訪談的社會壓力低。(Dillman,2000)也因為這個理由,我們做了一些測驗,發現要增加網路調查的回覆率,要限制調查時間為15分鐘,將調查形式維持簡單化,並且提供一些獎勵、先前告知、提醒的e-mail、強調是學術研究的本質、保證回答者的機密。(Tuten, Urban & Bosnjak,2002)

我們同時建立拒答者的偏見分析,來定義可能的偏見來源。(回答者 v.s.拒答者),尤其當回覆率偏低時,非常建議用此方法。(Bose,2001) 因為真正的人口價值是未知的,我們比較樣本的人口特質從Match.com隨機選擇的2500份樣本架構資料庫裡,發現回答者很有可能會因為性別、年齡、教育、收入和種族而有所改變。樣本有些許傾向女性、年長者、低教育和白人。為了測試這些可能有偏見結果的回答者,我們將每一項可變項分為兩個族群,並且將一系列的t測試分別放在11個變項中來做比較,從44項比較中,發現只有3項不同。同時我們也測試早回答者和晚回答者,而晚回答者被假定是不回答者。(Bose,2001)而我們在跑t測試比較時,發現早、晚回答對研究多變項來說沒有任何的不同。這個分析暗示我們,我們的樣本不受不回答者的偏見所控制。

Instrument and Measures 工具和測量

測量工具:Scales尺度及Items條目是以網路自我呈現(online self-presentation)及關係結構(relationship formation)的文獻為基礎所建立的。

對象:加州有網路約會經驗者做深度訪談。

內容:線上約會的歷史背景和目的、線上約會的經驗和態度、線上的自我揭露online self-disclosure(包含誠實、數量、意圖、價值)、認知線上約會的成功perceived online dating success與親密的行為intimacy、和人口統計學的問題demographic questions

前測:根據Match.com的樣本數39位做文字上的效度測量。

統計摘要 reported in Table 1.

關係的目標:Relational goals

測量尺度:以1-5為測量尺度,1=完全不重要、5=非常重要。

(根據先前的線上約會研究修改線上和離線的目標,排列從短期偶然的關係到長期堅定的關係。)

測量條目:設定一套3項的條目,長期離線目標的分析。

 (a)長期的約會 for long-term dating 

(b)與特定的對象建立一個忠誠的關係 to meet one special person with whom to establish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c)尋找可能的生活(同居)或結婚對象。 to find a possible life or marriage partner

目標面對面的 α= .90 證明高度可信賴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四個測量尺度:誠實、數量、意圖、價值。

抽樣方式:抽樣是一般隨機抽樣,非個別特殊抽樣,建立一般人自我揭露的傾向。

測量尺度:1-51=極不同意,5=非常同意

前測:low factor loadings:低於 .5Cross loading.4或大於 .4

平均可信度:honesty,α= .77amount of self-disclosure,α= .69

conscious intent,α= .65positive self-disclosure,α= .62

以誠實α= .77最高。

線上約會經驗:Online dating experience

抽樣對象:線上約會經驗者的回覆

兩個測量面向:行為的Behavioral與認知的Cognitive

1.行為上的經驗:詢問在一定時間內參與的頻率,透過e-mail和面對面經由線上媒合回應者的數量   

  No. of people met 遇到回應者的數量 α= .75.

2.認知上的經驗:兩個測量面向,學習他們線上關係可能不成功原因的自知之明和能力。

  a)我常困惑為甚麼我和我在線上遇到的對象交往都不會成功

I am often puzzled by why my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I meet online are not successful

  b)我的線上關係經常第一次約會後就沒下文

my online relationships often end after the first date.

   測量範圍:1-51=極不同意,5=非常同意

Learning 學習 α = .66

認知成功Perceived success 透過兩個面向來測量

1.自我呈現的成功(Self-presentation Success)符合兩項條目

  (a) 線上的我能以最好的方式呈現自我

online personals allow me to present myself in a favorable way   

(b) 我想我透過線上的我傳達給他人一個好形象

I think I have made a good impression on others through online personals.    

2.策略上的成功(Strategic Success)符合四項條目

(a) 我想我知道線上約會如何成功

I feel I understand how to be successful in online dating

(b) 我想我能夠達到我的線上約會目標

I feel I am able to achieve my online dating goals

(c) 我覺得有希望透過線上的我遇到好對象

I feel hopeful about meeting someone special through online personals

(d) 我已經發展出線上約會的一個或多個策略

I have developed a strategy or strategies for online dating

測量範圍:1-51=極不同意,5=非常同意

自我呈現的成功 self-presentation success, α = .69

策略上的成功 strategic success, α = .75

控制變項Control variable:參與網路約會的時間 Total time spent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dating

測量範圍:1-61=一個月以下,6=超過兩年

Results 結果

所有的假說按兩步驟歸納分析:

第一步:所有參與線上約會的時間當作可控制的變項

第二步:其他的變項被加入每個依變項

自我揭露策略:

假說一:被證實『將面對面關係視為重要目標的人,他們的自我揭露會更加誠實。』(β = .17, p .01)

假說二:被證實『將面對面關係視為重要目標的人,努力於更多數量的自我揭露』(β = .13, p < .05)

假說三:被證實『將面對面關係視為重要目標的人,致力於更有目的性的自我揭露』(β = .17, p < .01)

假說四:未被證實將面對面關係視為重要目標的人,和更正面的自我揭露沒有明顯的關聯。

以上See Table 3

自我揭露策略認知成功:

假說5612個變相關係的分析,結果在Table 4

假說5a未被證實『更誠實的線上自我揭露,更有線上約會策略成功的認知』

假說5b:被證實『更多數量的自我揭露,更有線上約會策略成功的認知』

(β = .12, p < .05)

假說5c:被證實『更有企圖的自我揭露,更有線上約會策略成功的認知』

(β = .13, p < .05)

假說5d未被證實『更正面價值的自我揭露,更有線上約會策略成功的認知』

假說5e 5f:經驗上的行為和認知是兩個重要的學習能力,更多的學習更有線上約會策略成功的認知。(β = .45, p < .001)像遇到更多的對象(β =.25, p < .001)

所有參與網路約會時間的控制變項,對自我揭露策略認知成功沒有效果。(F(7, 263) = 16.091, p < .001)

自我呈現成功:

假說6a自我揭露越誠實,認知自我呈現越不成功。(β = –.14, p < .05)

假說6b:越多數量的自我揭露,認知自我呈現越成功。(β = .15, p < .05)

假說6c:越有意圖的自我揭露,更強烈認知自我呈現越成功。(β = .26, p < .001)

假說6d:越多正面價值的自我揭露,更堅定更強烈認知自我呈現越成功。(β=.32, p <.001)

假說6e 6f:更多的學習能力(β = .18, p < .001) 遇見更多的對象(β= .16, p < .01)的經驗,認知線上約會的自我呈現更成功。

所有參與網路約會時間的控制變項,對自我呈現認知成功沒有效果。(F(7, 267) = 10.971, p < .001)

Discussion 討論

首先,我們發現以建立長期面對面關係為目標者,自我揭露更誠實、揭露更多個人資訊、更有意圖的揭露、不必然正面的揭露多過負面的,事實上也就是呈現他們自己現實的樣子,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自己終將在持續發展的面對面關係中顯露出來。印證了SIP theory,也比較了CMC使用者線上和面對面自我揭露的不同

也許我們最驚訝的是發現誠實的負面效果,特別在自我呈現上(對策略成功無負面影響)。一個解釋是,越不誠實者可能感到他們對線上約會對象營造一個更好的形象,因為顯露缺陷或負面的特徵可能會將潛在的約會對象擋在門外。 他們會在如年齡、體重、外表、收入等特徵上說謊。這也符合社會滲透理論:個人在早期的關係發展中通常會保留自己的負面資訊。

調查顯示,有94%高比例的受訪者極不同意他們在線上有故意扭曲自己的個人資料或交往,有87%的受訪者極不同意在線上故意扭曲個人資料或交往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雖然不太可能承認他們自己說謊,但一個高比例的回應卻感覺線上其他人真實的特徵是被頻繁的扭曲(不承認自己說謊,但覺得其他人都說謊),通常是在外在條件(86%)、交往的目的(49%)、年齡(46%)、收入(45%)、婚姻狀況(40%)等項目。依質性分析深入探究:錯誤故意發生經由三個方式如錯誤的陳述、自己主觀概念、捏造一些如年齡等人口統計上的資料等,以避免被過濾掉所以描繪自己理想化未來可能的樣子,理想化呈現線上角色的壓力,可能無法完整的讓人誠實的表述真實的自我

更進一步有趣的發現,比較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和策略成功(Strategic Seccess),最重要預期策略的成功都跟經驗(Experience)有關,而且與認知(Cognitive)及行為(Behavioral)的經驗有關,特別是認知經驗的學習,都與個體從線上約會的錯誤中學習有關。同樣的,在線上認識更多的人,更有機會表現與透過經驗學習就更能達到戰略上的目標。除了經驗之外,更多數量和更有企圖的自我揭露更能促成策略成功,而且在兩方面 1)提供他人更多自我的資訊或許能夠在第一次見面前營造“deal breakers交易破壞者” 2)基於互惠以更多自我揭露換取潛在對象作最好的決定。

為了成功的自我呈現,此外,有企圖的和正面的自我揭露,這兩個變數在形象管理上非常相關。個體越關心順利的自我呈現和製造一個好印象給線上約會的對象,就會越正面的自我揭露,越少傾向顯露負面的外觀,也越少誠實和控制他們的自我揭露,更有企圖小心營造線上的角色是有魅力令人滿意理想的。這些壓力在關係形成最初的舞台可能是特別的重要。

自我揭露的總量的重要性,對兩種形式的成功提供支持社會滲透理論的結果。增加的自我揭露導致親密行為和滿足,延伸該理論運用在線上約會。此外,超個人看法對正面和有企圖的自我揭露和為了自我呈現成功而誠實的負面效果,建議CMC的使用者減少暗示和非同步的CMC的本質,參加更深思熟慮、克制的和理想的自我呈現。我們的發現也支持早期選擇約會方法的的研究, 如報紙和雜誌上的個人宣傳廣告。用一個不負面的自我描述來呈現他們自己比沒有提供者收到更多的回應。我們的研究發現,更多正面和有企圖的自我呈現在線上約會,更認知自我呈現的成功。

雖然我們發現增加自我揭露總體來說導致更多交往成功的認知,也顯示重要的差別在自我揭露的不同面向和建議在線上環境設定一個更準確的交往目標。此外聚焦在自我揭露的不同面向和他們線上約會成功的關係,這個研究也有助於識別交往成功的多個面向的創作。雖然成功有傳統上要達到某個確定的親密行動程度的定義,這個概念在線上環境更顯複雜,描寫如何開始交往在哪裡浪漫相遇,而不是親密或忠誠的關係。其次,我們發現人們在線上約會常有多變不同的交往目標,從不正式隨意約會到找尋一個共同生活或結婚的對象,所以策略上成功這個概念被允許包含多樣的交往目標。最後,我們也擴充成功的概念包括自我呈現的成功,因為經由線上約會建立關係是一個有企圖和重要的面向。

研究結果也聚焦在經驗的重要性,包括一個學習的面向之前沒有被認同。遇到一定數量的對象的重要性被強調,和經由經驗學習的能力,預期包括策略上和自我呈現的成功。建議線上約會的成功也許偏向於一個數字遊戲numbers game,”來自許多我們調查樣本的反應。但也要求一個從相遇反省和學習的認知能力,未來研究也應該更進一步確認和測試這些變項,特別是學習的變項。這個變項有非常強的效果,特別在策略上的成功,但這個結果的解釋需經更多的測量使更正確。

最後,值得提及的是花在參加線上約會的所有時間,對任一形式的交往成功沒有重要的關係。一個新可是活躍的使用者認為他們自己和老手一樣成功,此外,一個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線上約會可能是相反的象徵,一個缺乏成功的事實,意味他或她還沒找到一個適合交往的合適對象。

本研究有些局限

1、回覆率偏低,但仍在其他線上調查的回覆平均標準內,。

2、樣本限於美國境內、異性戀的使用者,不能涵蓋整個線上約會的大眾。

3、特別要強調的是,調查以認知(Perceived)超過實際的成功(Actual Success

此外,流行的研究使用來自參與者完全自我陳述的數據資料。因為匿名保護,我們無法比較參與者真實特徵和他們自我陳述的特徵,這也給我們一個對文本豐富的瞭解在自我揭露和自我呈現的策略運用。將來研究應指出這些結果和附加的因素,有助於經由線上約會成功交往的形成,如線上約會到面對面交往角色轉換的“chemistry.” 化學作用。

這個研究檢視線上約會為自我揭露和成功交往的人際關係理論開啟一扇窗。也延伸擴大CMC電腦媒介傳播理論在線上混合型態的關係,不同於其他獨佔的線上CMC理論的重要。不只幫助我們瞭解CMC和網路如何促進人際關係發展,也提供現存的人際關係理論新見解,特別在面對面關係形成、自我呈現和自我揭露。線上作媒的的工具和技術將繼續發展,使用者和線上約會團體探詢移動和已知場所技術的潛力,評估電腦、影音溝通傳播工具。傳播學者會在新的研究領域合作,面對挑戰,對自我呈現及自我揭露如何在線上運作提出問題並尋找解答。

Notes 備註



[2] 指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而變得親密的過程。社會滲透理論認為,滲透過程是通過接近、交換資訊和感情向親密關係發展,其速度在某一時期內可以不同,但不斷持續的相互交往可以擴大或提高親密關係的範圍和程度。其作用過程表現為以下四個階段,即:(1)表現自我相互觀察的定向階段。(2)探索感情交換階段。(3)感情交換階段。(4)體現親密關係的穩定交換階段。滲透在廣度和深度上均可出現,前者指個人生活的不同範圍和人格,後者指這一過程導致的各種不同關係。社會滲透理論是由泰勒和阿特曼在1973年首先提出來的。

泰勒和阿特曼又提出了社會滲透理論的一種代表模式──洋蔥(onion),將溝通分為深度(depth)與廣度(breadth)。關係的發展從深淺到親密的人際關係行為,這些行為就是溝通。也就是說,溝通是由較低深度,且有廣度的話題開始(適應層級)──雙方沒有主題式的對談,對話並無細節的討論。相反的,關係到穩定的「交換層級」應是指以溝通話題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來展現。而在「探索感情交換」和「感情交換的層級」,就成了多變的廣度和深度來進行關係發展,以「深度」而論:指的是自我揭露的親密程度,若關係愈深入(洋蔥核心),話題會愈具體,互動雙方的關係是發展在不同階段所談論不同話題的數量,以及一個人投入談話的「程度」,亦即人格被理解的程度,也就是說,是在感情交換或甚至穩定的交換層級;反之,若關係為「擴張」:只是洋蔥的廣度擴張,溝通的話題則是以單純話題的數量多寡而論而已,但不論在那一層面,對陌生人的自我揭露量都會比較小,對親密的對方比較有擴大的揭露量(情境、人格特質、報酬都會影響)。綜合 上述,兩個人的關係愈親密,談論話題會愈滲透至核心層面,自我揭露愈深,亦會與對方產生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