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看電影之我見-上課心得報告

看電影之我見
李安是「XX」之光,可自由填寫!

我從小喜歡看電影,學生時代一天最高紀錄可以看三部電影,我是看邵氏電影,看南國畫報長大的,可是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看電影就是娛樂,很排斥看電影要有甚麼文化意涵,人生已經夠辛苦,連看電影都還要更辛苦一點,我有偏執的排斥,所以從來不主動看所謂的藝術電影,看電影也避免去研究電影,今年看過覺得最好看,最具娛樂價值的電影,推薦變形金剛,所以在拷貝手機電影檔案跟同學分享時,順便附贈變形金剛。前兩個禮拜去看色戒,不是因為想看,是因為兩個吃齋念佛的男性友人邀我一起去看,這樣看電影的組合和經驗不容錯過立刻答應,看完覺得真累,電影如果作為純娛樂千萬不能超過九十分鐘, 對上了年紀觀眾的腰很挑戰,色戒前半場節奏太慢,最後秘書和易先生的那場戲,畫蛇添足可以直接剪掉,除非鴿子蛋的鑽戒廠商有置入性行銷。沒辦法,我看電影以娛樂為最高指導原則,太花腦袋的電影我通常受不了,無意冒犯李安,但我覺得色戒最大的功效是:讓一票很久沒進電影院的,特別是保守的軍公教人員,找到合理、公開、坦然看三級片的機會,因為我看色戒時,左鄰右舍幾乎都是中年、看起來規規矩矩的人,這個大功值得嘉許,解放了一些壓抑過度的人,而這些觀眾也以亮眼的票房回報了李安。
所以看電影還要用方法,對我來說還真有壓力,嘗試用我的觀察來討論看電影這件事,希望不要太文化,因為有違我一貫看電影的原則,也許可以稍有一些研究精神,畢竟是讀書心得,還是得文以載道一番。

就像我的副標題,「台灣」、「中國」、「華人」、「華裔」、「同性戀」、「電影工作者」…之光,隨意填寫都沒錯,李安成為一個象徵或珍寶也很好,電影工業需要明星更需要偶像,就像好萊塢每年都有最有權勢的排行榜,個人希望有一天李安能打敗眾白人與少數有色人種站上榜首,但真的覺得電影還是回歸娛樂的本質比較好,梁朝偉和湯唯的演出在我看來不算犧牲,就只是商業行為單純的交換和交易,用表演換得了片酬和光環,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梁朝偉的第三點和湯唯的三點,並沒有褻瀆了李安,李安拍片那麼久,對娛樂圈瞭解那麼多,他怎麼會不知道大家的反應,所以大家焦點放在那幾點也不要覺得欺負了李安,或者說,導演和觀眾一起表演一場:你壓抑、我釋放,你犧牲、我買單,你得獎、我共享共榮(同為某種人-台灣人?)的遊戲。

就像Buster Keaton卓別林 2,老師非常欣賞前者為他的才華和知名度抱屈,但他在電影歷史的地位就是不如後者,查了中文維基百科甚至沒有他的條目(支持他的人可以去增添),英文維基的內容也不如卓別林,因為娛樂這個行業真的是要靠老天爺賞飯吃,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也會成功,明明佔了便宜可能還擺出一副犧牲奉獻的樣子,到底甚麼是真甚麼是戲,太嚴肅探究真的反而讓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受寵若驚,拍的人可能真的沒想太多,詮釋的人卻如此認真,反過來讓娛樂背起了文化的壓力,有時越拍越看不懂在拍甚麼,迷失在一定要說些甚麼、但又可能說不出甚麼的困惑中。

看電影我還是希望輕鬆點,我最懷念和一票朋友去看周星馳的「功夫」,不論電影好不好看,大夥一起好像參加跨年倒數party,看影評我最愛看爛片影評,看過爛片後再看爛片影評,負負得正稍有平衡,看到寫的好的爛影評還真會因此進電影院,看它爛到多具娛樂效果。

電影如果以「創作者導向的文化工作」到「消費者導向的娛樂工業」作為光譜的左右兩翼,個人覺得李安絕對落在靠右邊,只是天時地利人和讓他同時也獲得左邊的認同,右邊絕對是大眾市場,左邊不只是小眾,常常還是分眾和偏眾,創作者選擇哪裡是他們的喜好和權利,但站在消費者或產業從業人員的立場,應該還是希望多多向右傾斜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