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心得報告-從隨身聽開始的懷舊之旅

作文化研究 SONY隨身聽的故事終於在本週畫上句點,老實說,我有些震驚,1979年上市的WALKMAN,是在我(1961年生)十八歲那年面世,十八歲是剛唸完高中要上大學的時候,回想那個時候對隨身聽這樣的新鮮玩意兒上市,並沒有特別的感受,也就是趕流行買了一台,不記得是那年買的,但也不覺得當時有引起多大的爭議,如今看完本書,尤其是最後一章,沒想到小小隨身聽還引發如此多的討論 爭議和思辨,或許是從小愛看科幻電影,覺得科技發展沒甚麼好大驚小怪,所以不以為意,讀完本書還真的有找回當年失落沒參與的一塊文化缺角的感覺。

老實說,我對幾部老的科幻電影印象更深刻:Brazil (1985),也不過就在隨身聽面市後六年出品,星際大戰Star Wars第四集(1977,後重新命名為A New Hope)是該系列最早拍的一集,甚至比隨身聽還早誕生兩年, 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1982)我最愛的一部科幻片,居然也才小三歲,我對這些科幻片的記憶或印象,要比隨身聽強烈的多,看來許多把隨身聽視為洪水猛獸,是阻絕個人與群體罪惡淵藪的那些衛道人士,可能太少看科幻電影了。也引發了我從時間的橫切面,來看看隨身聽誕生的時代,其他的文化產品在流行些甚麼,或許我們應該查查當年(1979)Billboard的前幾名是些甚麼歌曲,我對音樂沒太大研究,但相信從70’年代底流行的音樂著手作個比較對照,應該也很有趣,或是從書籍的出版 當年的社會事件等等,這種文化橫切面的研究,應該也是社會文化研究的顯學,只是我才疏學淺,還要好好查查叫甚麼,或請老師釋疑。走筆至此,衛視電影台剛好在播星際大戰第三集西斯大帝的復仇, Skywalker 天行者 Anakin 安納金投身黑暗勢力,成為Darth Vader 黑武士的那集,還真是巧合。都怪如萍(和我一起要作本週報告的同學),問我知不知道Star Trek 星艦奇航記裡的傳輸工具(註1)叫甚麼,我還特別請教了沈迷該影集的好朋友,只記得每次傳輸都用:beam me down這個詞,寫到這又想起了雷鳥神機隊,我對這個英國在1965年開始播出的人偶科幻影集的印象,跟黃俊雄布袋戲如史艷文和六合三俠傳(註2)一樣印象深刻。

本週的心得報告居然變成了懷舊之旅,不但透漏自己的年齡,還顯露自己從小不學無術,愛看怪力亂神節目的例證。從好的方面來說,科技對我這個號稱中年宅女的人來說,就沒那麼不可親近或讓人害怕。

最近追一檔美國NBC的奇幻影集Heroes,本週一剛演完第二季第七集,這個影集是一群有關變種人改變世界的故事,少科幻多奇幻,影集中變種人的能力與種類比電影X Men裡的變種人種類更多 能力更強 想像力更豐富,戲裡面許多變種人都在無法被人瞭解的痛苦中,我想說的是,或許真的抗拒是來自未知,隨身聽因為太真實,帶著隨身聽隔絕自我的人,就真實的呈現在面前,而且還搖頭晃腦聽著不知道是甚麼的東西,不知道是甚麼最讓人坐立難安,看影集裡的變種人覺得理所當然,看完隨身聽的研究,我真的在思考,如果真實世界裡我遇到了變種人,我可能會變成甚麼樣的人,保守的衛道之士?加入獵殺或管制他們的勢力?還是幫助他們潛逃的同路人?

註1:傳送器又稱作「光波傳送系統」,是《星艦奇航記》中一種常見的近距離旅行的方式。傳送器在最初是為了減少因拍攝太空船登陸場景而設定的;它能將人體或物質分解為量子,並將量子傳送到終點後重新組合。傳送器違反了量子物理學中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因此在《星艦奇航記》後來的影集中,採用了一種「海森堡補償器」來迴避對現實物理原理的違背。

註2:維基中文居然沒有這個欄目,看來布袋戲迷要加緊努力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