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不能白白被罵-寫在金鐘50之前「要救產業還是救電視台?」

我是比台視還早生一年的「電視兒童」,從事電視產業相關工作近三十年,這一年來提筆為文也說了些逆耳的話,但老實說還算相當留餘地,核心的問題很難真正觸及,人情世故多少要顧,也要考慮會不會過於本位思考,所以總讓自己在很多議題上欲言又止,這次金鐘評審教訓綜藝節目,引發一連串藝人、從業人員的回應,加上傳播學者( 台灣綜藝節目還會更壞)、媒改團體( 誰該讓憲哥生氣?電視荒土觀眾自救手冊)和新聞媒體也紛紛為文討論產業困境,但圈外人無論怎麼看總是搔不到真癢,雖然這次點出了一些過往被忽視的核心問題( 八張圖片,一次看懂電視媒體亂象),但仍然只是冰山一角,我離開電視圈已經多年,現在向新媒體學習,手心手背都是肉,嘗試在金鐘50頒獎典禮前,寫一些自己從產業內部的反省觀察,先來個前言,如有得罪任何同業先致歉,大家就當我是「人之將亡其言也善」吧!
老生常談的問題有:
#製作經費不足 #收視率調查扭曲 #年輕人看網路不看電視  #頻道太多...
目前的解決之道有:
#依賴政府補助 #換大數據有用嗎 #發展網路、行動影音平台 #分組付費...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病根其實還沒找到?
首先,我覺得要救的不應該只是「電視綜藝節目」,也不該只是救「電視台」,而是要救台灣整個影視產業,如果不是整體思考影視產品的生產到銷售,只救「電視」的結果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電視產業裡還是有很多身價不凡的大亨,還是有很多收益壟斷的環節,產業就算看起來走向窮途末路,也還是有不少電視台的經營績效是正的,老闆還是能賺大錢,更不能因為大家一起哭窮,反而更合理化不調整員工待遇、不更新器材設備,甚至更壓榨從業人員,政府如果只能開倉賑糧發補助,最終也只是讓活不下去的晚點死,賺錢的電視台用補助來填補短缺的收益,而非改善製作環境的條件,對挽救整個產業並沒有對症下藥,那就更遑論藥到病除了。
首先來談談「頻道過多」這個宿疾
「分組(級)付費」是美國這類成熟市場的「現況」,在那個只存在有線電視的時代是相當成功的機制,但到底能不能解決台灣眼下的「問題」,其實誰也不知道,何況還要通過立法院這道難關。
電視頻道最值錢的叫 primetime 黃金時段,開機觀眾最多、廣告價格最高,在頻道稀有無線傳訊的老三台時代,八點檔排第一,往上到晚上十一點,往下到晚上七點,其他時段價值再遞減,收益最高的招牌節目佔據最好的時段,目標收視群少、廣告收益低的其他類型節目,會根據收視族群、市場回饋、廣告主的喜好,各自找到最適合的時段和拿到合理的製作預算。後來為了解決無線訊號傳輸不良地區而誕生的第四台(有線系統台),使用同軸電纜可以同時傳輸更多的頻道時,電視業者找到了許多新的「黃金時段」,於是原來縱向的時段分配就演化成橫向的專門頻道概念,台灣有線電視的發展又剛好伴隨了經濟也高度的成長,一個個新的頻道沒有節制的設立,國家政策也因為沒有看到未來可能的困境而大開方便之門,加上政策對就地合法的有線系統台管理失策,反而造成「單獨縣市沒壟斷、全國串連皆壟斷」的狀況,從經營電視頻道掌握輿論權、代理獨攬頻道上架分配權掐住其他競爭者可能崛起的機會(MOD被抵制、壹電視、udnTV 定頻困難),到坐收有線系統台每戶收費的巨大現金流, 形成了極少數垂直整合的電視媒體集團,並扼殺了其他新媒體成長的機會,媒體的良性競爭於是很難像其他國家一樣在台灣形成。等到了經濟成長停滯、電視收視人口流失到其他通路時,不只「黃金時段」的價值大跌,其他的時段更是越來越不值錢,於是降低製作預算、減少首播節目製作,就是各電視台度過困境的最普遍方法,只要還能撐下去,這條不歸路眼下看來仍是沒有盡頭。
「年輕觀眾流失、電視主力收視群嚴重老化」
同時間,網路的應用興起,隨選、非線性、破碎非塊狀的視頻收視新習慣,讓電視這個依線性時間營運的傳統媒體更是捉襟見肘,新舊交替的時代,強如美國發展出多管道運營的新遊戲規則,電視、網路、行動都能找到各自的空間,中國也從違法盜版走向資本密集的大視頻網時代,與各省市衛星電視的發展分庭抗禮,唯有台灣,因為傳統電視產業的經濟規模獨大,排擠其他包括MOD、影音平台發展的可能性,電視台為維持既得利益,不願意投資發展新的媒體運用,最終自食惡果,面對更快速、全球化的新媒體競爭環境,舊電視媒體顯得更是毫無招架之力。
不只收視觀眾老化,電視台的經營管理階層更沒有年輕化,才是台灣電視圈故步自封的主因,執意頑抗其他新媒體應用,直到這兩年擋不住潮流,幾家指標性的有線電視家族終於開始了新媒體的探險之路,後續成績還需要時間來證明外,電視台內部新舊勢力的抗衡和整合也考驗著蹣跚學步的未來:
*三立 2013年11月12日率先成立網路原生媒體「三立新聞網
*中天成立「快點TV
* 東森 2015年初成立「噪咖」(電視台主管也改從網路圈延攬)
* 民視 2015 年 7 月成立本土電視台第一個影音平台「四季影視
* TVBS網站改版加入網路原生內容
.........................................................................................................................................
「失真的收視率」一直是電視台粗製爛造的最佳藉口
這一年來參加過大大小小各式官民主辦的研討會,統一的敵人彷彿就只有一個「電視收視率調查」,所有的電視從業人員應該先捫心自問,收視率真的是綁住你做不出好節目的原因嗎?尋找替代現行收視率調查的方法總是找不到,系統台不是都紛紛完成了數位化嗎?號稱的雙向互動,可以蒐集大數據的電視機上盒仍然不能創新調查方法,至今也沒有看到被正式引用,讓人不禁懷疑,埋怨收視率根本只是個藉口,不敢讓真正的電視收視輪廓大白於世,才是電視產業想要抓緊業務不再流失的救命浮木。
「製作經費不足」
電視節目製作經費不足,對比中國、韓國、日本...嚴重不足,是近年來台灣電視節目品質低落最主要的原因,但不足是一個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概念,台灣畢竟內需市場比較小,頻道過多更是加成了製作經費不足的窘境,但頻道擁有者寧可粗製濫造,也不願意做其他重整的改變,可見得對經營者來說,還沒有死到臨頭,對仍然賺錢的電視台來說,那個損益兩平的臨界交叉點還沒有真的出現時,多拖一天就是一天,加上主管機關文化部針對節目發放的補助款,也多少彌補了一些虧損,所以補助款發得再多,也看不到對產業振興的真正挹注,其他例如用獎勵投資的方法來取代補助,又一直無法真正的落實,因為投資是賭自己的錢,即便免息免稅或延付,本金收不收得回來,風險還是要自己承擔,補助款就不同了,只要核銷,等於政府幫產業墊付部分的製作經費(上限49%),製播前核定、播出後不用還、不用考核績效,電視台的經營者算盤打得很精,算算各電視台業務部負責政府標案的專職單位佔了多少人事比例,就知道有多少百分比的電視台是靠全民在供養著。

寫這篇文章只是想把台灣電視生態的問題脈絡講得更白話一點,怎麼解決當然不是少數人可以決定,我也只能拋磚引玉...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沒有業務壓力的公共電視多年來在金鐘獎表現優異,但加碼公共電視就是解決之道嗎? 
*重新檢討現行的補助辦法,個案補助真的公平? 獨大的舊媒體需要被繼續保護嗎?
*文化部所屬「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有增加設立「網路產業局」的必要, (今年有一個推廣4G寬頻的影音節目製作補助案,提案單位必須具有「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之電視節目製作業許可證」,這不是很本位、很落伍,只因沒有相關專責部門,只好依附廣電局,並接受電視的相關管理法規。)
*鼓勵新投資、新人才培育(包括幕前和幕後)台灣的綜藝節目現在除了跨年和三金頒獎典禮,大型電視節目製播的機會幾乎是完全沒有了,表示就算有人才也缺乏舞台,黃子佼大概是年紀最「輕」擁有全國性知名度的最後一代主持人,電視台早就忘了怎麼培植新人,如果不從源頭開始,不可能會有憑空解決問題的可能發生。(今年金曲獎製播台將節目製作發包給源活製作,然後只派出了轉播技術人員配合製播,卻沒有派出製作人員觀摩學習,不論是派不出人來,還是連人都不想派,都非常可惜。)
暫時只想到這些,有新的想法會再補充.................
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電視台就算再賠錢,媒體對當權者行使監督權,隱形收益算起來絕對都還是賺的,否則早就認賠殺出,所以到底是要救產業還是救電視台先要搞清楚,否則老闆沒事、從業人員繼續苦哈哈、產業也依然淒風苦雨。(一直號稱虧損的旺中集團,日前宣布要整合資源、年加碼十億投資,可見非不能也而是不願矣,至於其他還賺錢的電視台,拿出點良心和投資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