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電視別史 誰殺了『娛樂新聞』(初稿)

誰殺了「娛樂新聞」

TVBS-G「娛樂新聞」1993/9/292007/4/13

2007.04.14中國時報的影劇版,影劇記者葉君遠為娛樂新聞的逝去寫了這樣的報導:

13歲娛樂新聞 吹熄燈號

「娛樂新聞」不僅是娛樂播報新聞節目的指標,更是創始老店。它的存在,造就了「陶主播」幕前地位,並培育出各項幕後新聞、後製、企宣等專業人才,……聽聞停播,莫不唏噓。「娛樂新聞」其實就象徵著演藝圈的景氣指標,景氣好的時候,同類型對手如雨後春筍冒出,……而當景氣下滑,唱片不賣、戲劇收視不佳,唱片公司、電視台不再有餘錢辦記者會與買時段廣告時,少了製作費的娛樂新聞,只能日見凋零。

「唏噓、凋零」影劇記者看到電視娛樂新聞停播,感受到娛樂新聞的沒落,難免感慨良多,何況這不是第一個消逝的娛樂新聞,可能也不是最後一個,2007年初,早在「娛樂新聞」停播前,東風衛視同類型的節目「東方流行風」也悄悄打烊,「娛樂@亞洲」也改成演藝人物專訪,更別說去年黯然停刊以影劇消息為主力的「民生報」,更早的「大成報」。目前還屹立有線電視台同質性的節目,三立都會台「完全娛樂」,早已轉型為三立旗下偶像藝人的綜藝型娛樂節目,前兩年因為主持群5566當紅,收視率還不錯,目前平均0.2的收視,約五萬收視人口,撐得很辛苦。八大綜合台「娛樂百分百」,一直以主持人魅力為訴求,娛樂新聞播報為輔,所以受害較輕微,早期大小S或現在羅志祥主持的時代,都維持不是最好,但相對最穩定的收視,目前平均還有0.5的收視率。

一號兇手:收視率

娛樂新聞一個個陣亡或另起爐灶,兇手之一當然是收視率,TVBS-G「娛樂新聞」停播時連平均0.1的收視率都沒有,這樣的情形已持續不只一年,不論如何換主播、改內容,觀眾就是不領情,不到0.1的收視率在電視圈的說法就是根本沒有收視率,要不是電視台礙於面子不願意輕易叫停,美其名用維繫與娛樂圈的關係,提供藝人宣傳的管道有助於其他業務專案的合作等等安慰劑,讓早就彌留的「娛樂新聞」又苟延殘喘了幾年。後來大成報、民生報停刊,東風衛視先悄悄停播,大家突然覺得不用再硬撐了,一個一個娛樂新聞就自然壽終正寢了。

「娛樂新聞」為什麼收視率會低到這麼難看,我個人不完全同意君遠景氣下滑,唱片不賣、戲劇收視不佳」的看法,景氣下滑更需要娛樂,唱片不賣紅的藝人還是不少、戲劇收視不是不佳而是從國語劇轉到本土劇或韓劇,收視率差當然是環境或結構改變,但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以下是我個人的觀察:

二號兇手:電視新聞台

日前金曲歌后張惠妹出新唱片,找了因為「超級星光大道」歌唱選秀節目,與楊宗緯PK而爆紅的蕭敬騰合唱一曲,新歌發表記者會我的同事到現場採訪,回來轉述現場的盛況,特別算了當天到場的攝影機,大大小小加起來有25台,所有有線新聞台或無線新聞部全員出動,再加上各路網路媒體和不知哪來的媒體,陣仗大的嚇人,記得有一次謝長廷開記者會,現場來了19台攝影機,自嘲很紅還特別被報導,比起當紅星光幫,簡直小巫見大巫,舉這個例子主要就是要凸顯「電視新聞台」是殺了「電視娛樂新聞」的主要兇手之一,台灣過多的新聞台,飢渴的追逐新聞,SNG現場連線讓所有「娛樂新聞」變舊聞,「娛樂新聞」當社會新聞作,藝人自殺或車禍身亡,有線新聞台如同國殤,全方位、多角度、大篇幅的專題製作,小小「娛樂新聞」怎麼拼得過大編制的新聞台整體作戰,戰死沙場只是遲早的事。還記得超級名模林志玲在大連落馬受傷的事件,當時在大陸跑這條新聞的記者都是跟著新黨主席郁慕明訪問中國,志玲一落馬全調度到大連,黨政記者改跑娛樂,新聞一樣好看只是遙控器都轉到了新聞台。

三號兇手:網路

網路是實體世界上最窮凶惡極的兇手,書報雜誌銷售下滑怪網路、百貨零售生意不好怪網購,電視收視率下降網路當然脫不了關係,更可恨的是,網路是個虛擬但鋪天蓋地的存在,你要找人對幹理論,不是找不到就是多到你不知道要找誰?

網路怎麼殺了「娛樂新聞」?說起來還挺複雜,這要從結構和特性說起,電視娛樂新聞通常是每天一小時,大約十幾到二十幾條新聞,有電影、電視、唱片、活動等不同的主題,報導大大小小藝人的動態,如果你只喜歡蔡依林不喜歡周杰倫,但可能你今天看了一小時的娛樂新聞,卻只看到侯佩岑(三人有三角關係),看完後心情一定很複雜,也許覺得浪費時間還不如打電動。如果放棄電視娛樂新聞改逛網路,情況就完全改變,用Google搜尋蔡依林,在0.23 秒內會出現576,000項符合蔡依林的查詢結果,每十項排一頁,瀏覽完頭幾頁,決定把國際歌友會、經紀公司天熹幫她開的部落格、歌迷在不同的入口網站、部落格、影音部落格裡開的站,一一加入我的最愛與設定RSS之後,可能已經搞了一夜東方也將白,然後從明天開始,每天就算只花一個小時,將每個我的「蔡依林」最愛即時更新的資訊掃一遍,不論是文字消息,影音新聞還是網友自拍,大概都不會遺漏,如果還擔心再加入幾個歌迷俱樂部,消息就會更靈通,請問誰還有空去看娛樂新聞,就算娛樂新聞跑個大獨家,也會有勤快的網友犧牲奉獻、辛苦上傳到網路,讓所有鄉民同好分享,這樣還不放棄電視娛樂新聞的人肯定是個電腦白癡。

四號兇手:全球化

全球化是僅次於網路排名第二號窮凶惡極的兇手,台北股市大跌一定是歐美股市拖累,禽流感八成從東南亞來,失業都怪產業外移,電視娛樂新聞之死,肯定跟全球化有關係,雖然這個假設是欲加之罪,但仔細研究起來,還真的是何患無詞。

全球化怎麼殺了電視娛樂新聞,是在默默、慢慢、無聲無息下,全球化讓台灣的娛樂事業相對越來越本土化,製作預算越來越低、作品越來越同質化,有能力的藝人放眼更大的市場,留在台灣的時間越來越少,時間越少報導也就更少,娛樂新聞可拍攝的題材也就越少。全球化讓國際上好的娛樂產品打進台灣市場,好萊塢的電影、韓劇等等,這些產品通常在本國上映時曝光的新聞,透過網路早已四處傳遞,等到台灣上映時,電視娛樂新聞報導看起來就像是過時的宣傳而不是新聞,全球化和網路聯手下了最狠的一刀,讓電視娛樂新聞終於再見。

五號兇手:自殺

民生報停刊時,我的老闆曾說了一個故事,幾年前聯合報記者在美國洛杉磯,碰到周杰倫與白嘉莉兩個新聞二選一的抉擇時,回報台灣請編輯決定時,你覺得民生報系選了誰?如果你的答案是白嘉莉,你答對了但你也陣亡了。

娛樂新聞的特質:新聞永遠跟著大牌走,只是誰是大牌?現在當下的大牌?如果常常選錯大牌,就是慢性自殺,民生報選錯大牌,他的編輯策略一直沒改,延續發行量高峰期的作法,當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影劇版捉對廝殺時,就註定聯合、中時報系的影劇版走向不歸路,電視娛樂新聞未嘗不是,八大電視台的「娛樂百分百」另闢蹊徑所以沒死,雖然他已經不能稱為正統的娛樂新聞,但活下來最重要,正統不正統一點都不重要。

不同媒體給你不同的娛樂新聞

六月十六日舉行的第十八屆金曲獎為例:

平面媒體以金曲歌王歌后為主要報導重心,報紙頭版依慣例擺上兩人的大合照,其次是星光大道的明星穿著打扮,分兩個區塊,一組是穿得美受好評,一組是穿的失敗遭惡評,接著是其他有話題性的得獎人或頒獎人,以及晚會現場的表演節目等等,平面媒體記者因為實地在現場採訪,每一家報社都是出動數組記者分工合作,因為記者實地感受歌手在現場受歡迎的氣氛與程度,因此決定報導內容的重點與版面的大小,特別是星光大道,當天日本傑尼斯偶像團體手越增田和韓國偶像團體SUPER JUNIOR幾乎是星光大道上的人氣王,這兩個團體走完星光大道,現場歌迷馬上少一半,果然第二天蘋果日報影劇版頭半版就被這兩個團體的照片和報導佔滿。

電子媒體主要依賴主辦單位提供的共同畫面,或側錄電視實況製作新聞,報導重心的決定都靠台內編輯的慣性思考,金曲歌王歌后是當然的報導重心外,以本次金曲獎為例,坐在台下的星光幫藝人反而是最重要的報導焦點,因為超級星光大道爆紅的楊宗緯,正因為謊報年齡偽造身份證影本,雖參加金曲獎卻不能上台表演也不能走星光大道,話題性十足,少數幾個坐在台下的鏡頭被新聞台一用再用,反觀平面媒體因為不能進到觀眾席,新聞特質表現不出所以較少著墨。還有一個報導重心也是新聞台的最愛:族群議題,就是林生祥拒領最佳客語歌手與最佳客語專輯獎,符合新聞台炒作政治新聞的慣性。

至於網路媒體,特別是以影音網站imtv來看,imtv是這次官方合作的網路媒體,分頒獎典禮、後台花絮兩個影音部落格,將頒獎典禮片段、後台花絮、得獎人後台媒體連訪等內容上傳網路,從網友的點閱來看:

點閱率高低的大致排行趨勢為:蔡依林(本屆金曲歌后、開場表演)所有相關影片與星光幫是點閱率最高的,日韓藝人表演、頒獎、星光大道與後台次之,台星羅志祥與日星頒獎,台星張韶涵與日星頒獎再次之,點閱率就是歌手受歡迎的實證,前述這些內容起碼都有數萬人次的點閱率,再其次的就只剩下數千、數百或甚至還有十位、個位數,網友的點閱瀏覽率就是藝人的殘酷舞台,高下立判,唯一還能自我安慰的就是,希望在不上網的那一半人口裡還能混碗飯吃。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到不同媒體不同的特性,傳統媒體還是編輯主導,我給你我要給你的,讀者或觀眾只能被動接受,要等到收視率或報紙銷售數量出爐,才能知道接受度,網路媒體則是使用者主動出擊,我只選我要看的,瀏覽率就像即時民調,反應受歡迎的程度,而且高者恆高、低者越低,落差很大,或許也有加乘的功效,當網友看到高點閱率的影片自然比低的更容易吸引使用者點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