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有關「娛樂事業」的「嚴肅探討」

國外多年前就能開探討「瑪丹娜」現象的課,國內何時才可以「嚴肅」討論娛樂事業或事件,何時娛樂世界的人事物能跟「馬英九的用人哲學」、「克魯曼預言景氣還沒見底」等議題具有等量齊觀的份量?其實娛樂事件對人的影響,娛樂產業的規模,都應該具有嚴肅討論的空間,但我定義的討論不是學者旁觀式、學術性的討論,而是產業內自發性的覺知,但因為娛樂人都忙於工作、賺錢、對付壓力,有空做這些事的人肯定已經半退休、或沒事幹了,一般資深圈內人好面子,不能承認自己混得不好是個障礙,我想我先突破這個門檻,試著來嚴肅探討一些「娛樂現象」。
孫燕姿和蔡依林的事業發展面臨瓶頸?
前兩天在小巨蛋舉行「The_Answer_Is...孫燕姿2009世界巡迴演唱會」,我沒有進場欣賞,純粹就媒體的相關報導來看,我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原來熟悉的那個孫燕姿不見了」,一個由香港演唱會制式包裝打造的孫燕姿誕生了,由張叔平創造的一個像鄭秀文、郭富城的孫燕姿,是歌迷需要的孫燕姿嗎?那個以創作歌曲、強調自我個性、為了愛情可以休息一段長時間的鮮明形象的孫燕姿到底還剩下多少?我不知道這場演唱會到底票賣得好不好,歌迷看完後滿不滿意,但我推論孫燕姿的個人形象與事業發展正走在十字路口,個人特質看起來有點不敵港產行銷的強勢,繼續走下去,衝突會加劇?或原來的孫燕姿會更渺小,都需要更長的時間觀察,但這就是瓶頸,就是選擇,考驗著藝人自己,也考驗著背後的經紀利益和廣大歌迷的想像與需求。以孫燕姿代表的市場規模,起碼值好幾個億,這是多大的抉擇,多大的賭注,不走不知,娛樂世界迷人之處也就在這裡。
剛發新片的蔡依林因為練舞太拼,傷痕累累不得不在宣傳期封舞休息,這個事件不論是真是假,都顯示了行銷蔡依林的瓶頸,以對應「天才」的「地才」來定義蔡依林,注定了她一定要比所有的藝人更努力,但努力到受傷成為悲情訴求,就要非常小心,娛樂是個快樂的行業,看蔡依林痛到齜牙咧嘴的照片真的不快樂,總感覺她的努力過了頭,擔心她的身體可能受到無法復原的損傷,這對喜歡她的歌迷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再支持鼓勵她努力下去,會不會反而害了她?因為不忍心最後選擇疏遠她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蔡依林自己和幫助她的人,可能要利用休息的時間好好想想,媒體上每張漂亮的照片、動人的身影後面,都會聯想到她的痛苦,這樣的路還要走下去嗎?但蔡依林如果不鞭策自己,那又有甚麼其他特質能取代呢?成功的行銷往往會綁架成熟商品的轉型,蔡依林的瓶頸看來就在這裡。
題外真想對部分媒體呼籲一件事,不要再稱蔡依林、孫燕姿、周杰倫…這些天王巨星是「小天后、小天王」了,一來他們都年近三十長大成人,二來以西方娛樂圈實力論英雄的標準,他們根本是台灣娛樂圈最具影響力排前幾名的超級巨星,再用「小」來稱呼他們,只能凸顯媒體的「老」、「大」和不長進的心態哦!

2 則留言:

FLORA 提到...

學姊果然語重心長!
遇到瓶頸所做的改變,往往想的不多,但"COPY'或"砸錢"都是最常使用的"速食招數",只是,
對藝人或歌迷一定是"好"的嗎?.....

Tammy的娛樂世界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