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合理化購物慾-替購物找到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




前些日子去柏林,買了一枚德國設計師 uta lischke 設計的 keyboard jewellery (見附圖),這個設計師用打字機和電腦鍵盤的按鍵,設計戒指.袖釦.領帶夾.別針.項鍊等飾品,我買的這枚戒指是用電腦鍵盤做的,一來我沒有英打的經驗,對打字機沒甚麼感覺,但電腦是一路從PE2自修,從DOS系統一路摸索進到windows,看到這枚戒指非常有感覺,一時衝動就花了三十幾歐元把它買下來,感覺真貴對不對?然而這個選擇充滿了文化認同,對使用電腦的文化認同,加上Esc鍵是escape的縮寫,如果使用電腦想要登出目前所在的程式,就是按這個鍵,對自己有逃離的含意,對別人或許有請你離開的示意,上週末從SONY隨身聽的文化研究中,就自然聯想到這枚戒指,相信許多跟我有同樣電腦使用經歷的人,看到戒指也會有同樣的感受,設計師會有這樣的設計理念,應該也是來自共同的文化經歷,戴著這枚戒指,對它是珠寶飾品的感受很淡,雖然它明明是個戒指,設計者也稱它是jewellery,反而感覺宣示自己是個computer user,甚至是heavy user 的意味更強,本來沒有這樣的反省思考,透過隨身聽文化研究的靈感啟發,就成為我寫報告的素材了,這樣看來區區三十幾歐元的買價似乎就物超所值了。

上週課程研讀的第一章:瞭解隨身聽,文末作者提到:「年輕人和年輕人文化以及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已經形成了他們固定的文化和社會的認同。換言之,廣告只是反映著實際使用隨身聽的社會群體。但是,不要忘記我們說過認同是通過喚起人們幻想和慾望的語言發揮作用的。」我雖不再年輕,但我的鍵盤戒指購買經驗似乎找到了理論的基礎。

此行到柏林,我特別去聽了一場由賽門.拉圖爵士所指揮的柏林愛樂,演奏史特拉汶斯基的交響曲,從網路購票到找到十年前布列茲指揮柏林愛樂相同曲目的錄音著作,我透過自己的部落格twitter,囉囉嗦嗦的紀錄了整個過程,本來覺得只是紀錄,現在透過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其實是一種找尋文化認同的自言自語,看看有沒有朋友看到相關資訊會主動詢問,我就可以順帶介紹我對柏林愛樂、對拉圖、對史特拉汶斯基的study,除了尋找認同,說不定還帶了些炫耀:古典音樂的文化門檻、到柏林旅行的稀有性、網路購票的科技性等等,整個音樂欣賞之旅也提升到文化研究的層次,還真是令人感到飄飄然。

聽音樂會之前,我特別反覆聆聽十年前的錄音,因為史特拉汶斯基算是較偏門的當代作曲家,他的作品以前也沒聽過,到了柏林聽到新的演奏詮釋,就會開始比較,以前不會深思這些行為,讀了「了解隨身聽」有關「電子複製時代的文化」的內文,不禁反思,我如果生在複製文化沒有這麼發達的年代,第一次聽會是甚麼樣的感受,我現在聽音樂會到底是享受還是做功課(為甚麼要比較兩者差異?有甚麼意義?)

「了解隨身聽」總結裡作者的兩個目的,第一,將隨身聽(購買戒指)的故事作為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一個範例,第二,將隨身聽(欣賞音樂會)作為探索研究領域一些主要思想、概念和分析方法的一個工具。──借來作為我心得報告的結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