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Presentation in Online Personals
線上個人的自我呈現
The Role of Anticipated Future Interaction, Self-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Success in Internet Dating
在網路約會中:預期未來互動的角色、自我揭露及成功的認知。
摘要
本研究以線上約會(網路交友)的人際關係這個新文本研究自我揭露。以全國性隨機抽樣在線上交友網站match.com選出349個樣本,作者以一個包含-關係的目標、自我揭露、成功的認知-的模式來測試。作者的發現提供社會滲透理論和社會資訊處理以及超個人觀點的補充,如同強調預期未來面對面互動的正面效果在線上自我揭露。作者發現自我揭露有四個測量標準(誠實、數量、意圖和價值)提供認知線上約會成功,儘管誠實有額外負面的效果,線上約會經驗是認知線上約會成功的有力預言。此外,作者鑒別預言者在戰略上的成功相對於成功的自我呈現。這個研究延伸了電腦媒介傳播理論,自我揭露,和逐漸重要的混合式關係研究領域的相關成功,參與者從也研究面對面傳播移轉過來。
關鍵字
online dating線上約會; online personals線上人格; Internet relationships網路人際關係;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電腦媒介傳播[1]; self-presentation自我呈現; self-disclosure自我揭露; anticipated future interaction預期未來互動; mixed-mode relationships混和式人際關係
線上約會或個人經由網際網路的交往目的是尋找發展羅曼史或性關係的夥伴,建立一個令人興奮的新領域,再檢查傳統人際關係理論中有關自我揭露和人際關係構成和更多最近有關電腦媒介傳播(CMC)的理論。
線上約會的文本脈絡呈現一個新的機會來研究開始於線上然後轉為離線、將來可能發展為面對面交往的人際關係,這些混合模式的關係為重新審視一些已確立的人際關係發展理論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Walther & Parks, 2002),如社會穿透理論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2](Taylor & Altman, 1987)和減少不確定性理論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3] (Berger & Calabrese, 1975),那些有大量的試驗在面對面的文脈、那些許多建立在純粹的虛擬文脈,他們同時也是一個為延伸CMC理論和線上人際關係發展的理想研究領域。這個調查有關線上人際關係自我揭露的研究彌補了人際傳播和電腦媒介傳播研究的空隙。
幫助那些急切想要約會的人曾經蒙惡名,因為高度的網路穿透和人口統計趨勢的改變線上約會很快成為主流(Baker, 2002, 2005;
利用網路與潛在的約會對象相見,對於自我呈現與自我揭露行為者都是新的挑戰。CMC的兩個主要特徵:降低溝通的提示和潛在的非即時溝通reduced communication cues and potentiall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Walther, 1996), 讓使用者能參加被稱作”選擇性的自我呈現” “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Walther, 1992b; Walther & Burgoon, 1992)。首先,CMC強調在言語上可受到比面對面互動更多的管理控制,即利用非言語的溝通暗示,引導線上的自我呈現者有”更多選擇性、可塑性、及自我審查。(Walther, 1996, p. 20)。其次,CMC的非同步特質給予使用者更多時間去有意識的建構溝通的訊息,因此線上約會的中介特質給參與者更多機會去明確與慎重的展現自我。
過去CMC的研究被測試在其它線上自我呈現的文脈中,像網頁 (Miller, 1995)、線上支援團體(Turner, Grube, & Meyers, 2001)、線上遊戲MUDs (Utz, 2000), and線上遊戲的一種 MOOs [4](Roberts & Parks, 1999)。不同的領域,網路交友的參與者經常要維持在線上的狀態,期望面對面交往讓線上參與者的特質更凸顯,並且經常從事 ”形式轉換 “modality switching”的活動,就是與潛在的浪漫夥伴進行線上與離線溝通關係的形式轉換 (Ramirez & Zhang, in press)。
目前的研究是首次透過一個針對線上參與者的大型隨機抽樣來檢視自我揭露策略。我們運用目前的CMC和人際傳播理論來測試有關目標、自我揭露、和認知網路約會成功的模式。使用的資料來自一個全國性抽樣線上調查,我們指出兩個研究問題,1. 自我揭露與期待未來面對面互動為目的,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2. 線上約會的自我揭露與成功的認知,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理論的架構和模式
雖然早期的研究斷定中介傳播在社交情感本質上是少於面對面溝通(i.e., Culnan & Markus, 1987;Short,Williams,&Christie,1976),更多的現代研究提出CMC能幫助人際關係的發展(see Baym, 2002; Walther & Parks, 2002). 此外,重新審視早期研究發現CMC團體較FtF團體少以社交為目的,因為在CMC參與者之間部分決定了較緩慢的交換率(Walther, Anderson, & Park, 1994)。這個結果導致不同的理論基礎,關鍵在社會資訊加工(社交資訊處理)(SIP[5] -the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和超個人的看法hyper personal perspectives。描繪這些看法,我們提出一個概念上的模型來解釋關係的目標、自我揭露、和意識到關係的成功 。(圖表 1)
Relational Goals and Self-Disclosure
關係的目標(預期發生甚麼樣的關係?)和自我揭露
關係的目標Relational goals.研究其他的CMC文脈,在網路的行為表現中檢視長期的角色相對於短期的目標。根據SIP社會資訊加工,傳播者指揮他們的動機,印象是經由CMC關於其他基於相對有限制的非言語和身體有用的暗示 (Walther,
一個重要的陳述策略和關係發展特徵在大多數研究那些從特定CMC線上團體取樣的參與者永遠不會在面對面的情況下相遇,例如線上遊戲、新聞群組、虛擬社群。(Baym, 1998; McLaughlin, Osbourne, & Ellison, 1997; Parks & Floyd, 1996; Utz, 2000)一般說來,這些研究沒有明確的區別預期未來線上或相對於當面的交往。我們延續理論在線上人事公佈欄發現這個研究,提供一個獨特的混合性關係形式開始於線上然後轉為離線且非常希望有一個面對面發展羅曼史關係的明確目標。
我們相信一個重要的區別在線上到離線的關係中:寧願期望線上關係/期望面對面關係不如短期/長期交往。Whitty and Gavin (2001)發現最後終於會見面的期望是一個在線上交往中共同的話題,雖然真的見面有時令人失望。從線上到離線即使在非羅曼史的關係不總是一個目標,但對那些尋求傳統羅曼史關係的人變得更重要 。例如,在線上遊戲MOOs的關係發展研究中發現接近三分之一的參與者會見面,值得注意的是羅曼史關係超過非羅曼史。(Parks & Roberts, 1998)期望面對面或期望未來面對面交往在線上約會的參與者間更通常,而且更能預期將影響他們的自我呈現和自我揭露的策略。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自我揭露被定義一個個人和其他人溝通時透露自我任何的訊息。 (Cozby, 1973; Wheeless, 1978; Wheeless & Grotz, 1976)自我揭露是個人發展關係和培養親密關係的構成要件。(Derlega, Winstead, Wong, & Greenspan, 1987)在個人關係發展的類型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例如:揭露高度個人的資訊在一段重要的羅曼史關係和親密行為。 (Greene, Derlega, & Mathews, 2006).自我揭露通常被發現在關係發展中具正面效果,雖然被公認會來來回回在公開和關閉他們的自我揭露中循環 ,太多的自我揭露(特別是負面的)或太早自我揭露可能會有負面效果。(Greene et al., 2006).
根據如社會滲透理論,自我揭露是經由讓自我被其他人瞭解從而交換分享他人的回報因而發展關係或親密行為的一種溝通形式。(Taylor & Altman, 1987). 加值交換理論 Incremental exchange theory (Levinger & Snoek, 1972) 也斷定自我揭露的進展經時間發展同時包括深度與廣度。此外,根據不確定的下降理論 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個體不只是尋求資訊以降低不確定性也要求相同數量資訊和相同水準的親密行為作為回報。(Berger&Calabrese,1975)
研究自我揭露在CMC如何進行是曖昧的。超個人的看法指出透過CMC的限制可能導致的結果,歸因於對遇見和相互影響其他人,經由 CMC有限制的指示去參加完善或選擇性的自我呈現,有誇大或理想化的感覺 (Walther, 1996)因此,線上自我揭露比較不誠實以增加機會來呈現自我和操作身份。 (Lea & Spears, 1995; Myers, 1987)順著相同的脈絡,其他理論主張透過CMC的大多數匿名者鼓勵個體嘗試偏離“真實生活real life” 的身份來代表他們自己。(Stone, 1991, 1996; Turkle, 1995).
Rubin (1975)在他對波士頓航空旅客有關自我揭露的研究特別注意到的現象:在網路上交替出現的匿名者同群組比一般陌生人鼓勵更誠實和親密的揭露。 研究發現那些非波士頓的居民比居民的自我揭露更私密,可能因為這些非居民參與者確定他們不會與其他實驗者再次互動因此能“卸下 [他們自己themselves] 這個重擔表達私密的想法。(Rubin, 1975, p. 256).此外,不好的外觀是自我揭露可能的障礙,使用者較少去面對他們的家人或朋友的不贊成。 (Barghetal.,2002)
個體預期在預定的未來交往對自我揭露策略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變數。Walther (1994)指出,對CMC團體來說預期未來交往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SIP 理論: 個體在目標長期關係的交往預期面對面的交往,對他們在線上結識的可能對象相較於不想發展離線關係的對象有較大程度的自我揭露。自我揭露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改變誠實、數量、有意識的企圖、和正面或負面的價值的大小。 (Wheeless, 1978; Wheeless & Grotz, 1976) 我們因此檢查有關不同自我揭露的假設:
首先:我們建議個體計畫與他人面對面見面,誠實的自我描述是一個批判性的決定因素。我們假設個體寄望目標在長期關係和他們的線上夥伴見面的企圖將使他們更誠實的敘述他們自己的線上檔案,以避免和他人面對面交往時被責難或浪費見面。
假說1: 將長期面對面關係視為最重要目標的人,他們在線上的自我揭露會更加誠實。
我們也預言目標建立長期面對面關係將影響線上自我揭露的數量,個體有此目標更有動機在見面前交換與鼓勵交換個人的資訊,企圖減少不確定性和過濾那些不適合進行的面對面關係。在無媒介的團體中,預期未來交往的參與者比不期望者有尋求更多關於對方資訊的傾向。(Walther, 1996)預期未來交往被發現將導致更大的個人資訊的交換。 (Calabrese, 1975; Kellermann & Reynolds, 1990)而且,那些相信未來會交往者將尋求更多資訊以降低不確定性的報酬來幫助他們預期交往的結果。(Sunnafrank, 1986; Sunnafrank & Ramirez, 2004)因此,我們預言那些預期未來會面對面交往的個體將揭露更多數量的資訊以促使潛在的約會對象回報以透露更多有關他們的自我。額外的資訊蒐集策略讓個人估計值不值得進行離線的關係。另一方面,單純線上或短期交往目標的人可能較少去評估可能的約會對象因此也感覺較不需要投資透露自我的資訊在他人。因此提出:
假說2:將長期面對面關係視為最重要目標的人,努力於更多數量的線上自我揭露。
三、我們預言那些預期未來面對面交往者將從事更多自覺的、更深思熟慮的、更有企圖的線上自我揭露。SIP理論和超個人的看法都認為個體 ”參加在策略上認知、熟思和溝通行為補償了媒介的限制” (Ramirez,Walther,Burgoon, &Sunnafrank,2002,p.215) 如錄影帶約會 (Woll & Cozby, 1987)、網路徵友資料 allow for more deliberate給予更深思熟慮的自我呈現,因為參與者有機會去更仔細的建構與管理他們與其他人溝通的個人檔案中呈現的形象,如照片的挑選、非同步的互動。雖然線上約會的自我揭露大體上比離線的自我揭露更有企圖,相對可能是長期面對面關係的重要目標之一。比起目標短期關係,我們可能投資更多精神和時間在有意識的和更深思熟率的自我呈現。因此提出:
假說3:將長期面對面關係視為最重要目標的人,致力於更有目的性的線上自我揭露。
最後有關自我揭露的面向是正面或負面的價值,早期的研究:正面的揭露和增加相關的親密行為和滿足有關聯。(Taylor & Altman, 1987) 此外,正面的自我特質被發現在朋友而非陌生人之間導致自我揭露的增加,因為朋友有較高的承諾去支持相互的關係。(Derlega et al., 1987) 這個發現支持目標預期未來面對面互動(或更大支持親密的關係的承諾)和自我揭露正面的價值明確的有關連。依此基礎,我們預期那些有強大的目標要建立面對面關係者將更有目的的呈現自我在一個正面的焦點以求關係的繼續。因此提出:
假說4:將長期面對面關係視為最重要目標的人,努力於更正面的線上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Success 自我揭露和認知成功
成功Success .研究關係的形成,也會關心結局或成功的關係,通常運作透過私密或持久的關係形式或滿足的關係。社會滲透理論關注親密行為的揭露在一個關鍵的因素是促成令人滿意的發展在人際關係的滿足,和預言自我揭露將導致有關係的親密行為和滿足。 (Taylor & Altman, 1987)相關的研究建議一個直接的關係在自我揭露和關係的滿足之間,我們認為這是關係成功的關鍵指示。研究也發現自我揭露增加親密行為經由夥伴的反應這個居中的變數 (Laurenceau, Feldman Barrett, & Pietromonaco, 1998)因為分享個人的資訊引發夥伴一個有情感的回應,轉向引導最初的揭露者去感到瞭解和確認。(Reis & Patrick, 1996)很多研究調查預言滿足在面對面的關係如婚姻。 (Levinger & Senn, 1967; Markman, 1981; McAdams & Vaillant, 1982)
我們在四個面向檢查關係-honesty, amount, intent, and positive or negative valence (Wheeless, 1978; Wheeless & Grotz, 1976)—認知成功。特別的,我們預期更大的自我揭露將導致更大成功的認知。 成功的線上關係被定義為繼續交往而非分開。(Baker, 2002, 2005) 然而,我們假設成功可能意味不同的意義對不同的參與者,成功可能間接、婉轉的和目標的關係連結。對那些目標長期,形成親密的、持續的離線關係可能是成功的關鍵。此外,因為我們研究的個體自己主動積極的陷於目前的線上約會,我們有興趣在他們的發展趨勢中認知的成功,超過將一個長期親密的關係視作終點、目標的狀態的定義的成功(或許他們尚未到達)。
我們關注兩個認知成功的主要面向:戰略上的成功和成功的自我呈現。
戰略上的成功是一個概念,考慮這個事實,那些陷於線上約會者也許有不同關係的目標和描述他們感覺如何可以成功達到的目標 (他們將如何不顧一切),不論是他們感覺他們瞭解如何成功,或是他們有發展線上約會的策略。
成功的自我呈現,是一個感情的概念類似於先前CMC自我呈現有關滿足的研究。(Walther et al., 2001)自我呈現成功類似形象管理、經營。(Goffman, 1959)也提到,那些使用者感覺他們能對其他人呈現一個好形象的程度,經由線上約會達到有利的自我呈現。
我們也期望更多的線上約會經驗將有助於更多線上約會的成功。我們研究成功的自我呈現,行為和認知的兩個經驗面向的效果。那些頻繁去見很多人(透過e-mail和面對面)比起那些沒有經驗的人,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他們正面和負面的經驗,然後修正他們的行為,並發展出策略以幫助達到他們的目的。
我們也建議經驗有認知的面向基於學習的能力影響成功的認知。個體反省他們的線上約會經驗,能夠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將更能導致成功的線上約會。我們稱為可變異的學習能力也預言那些更多的學習能力認為他們在線上約會同時在策略和自我呈現上更成功。
根據認知成功的兩個面向,我們預期使用者從事更多的自我揭露 (在誠實、數量、企圖、和正面價值) 和更多的線上約會經驗 (包括行為和認知的)將獲致更多策略上的認知成功和自我呈現的成功。
因此提出:
假說5:線上約會認知策略成功,在自我揭露上被預測有下面幾點:(a)誠實(b)數量(c)目的(d)正面價值,還有在經驗上包括(e)行為 和(f)認知。
假說6:線上約會自我呈現成功,在自我揭露方面被預測有下面幾點:(a)誠實(b)數量(c)目的(d)正面價值,還有在經驗上包括(e)行為 和(f)認知。
Method方法
Procedure 程序
一個全國性的樣本,從擁有一千兩百萬活躍會員、在全球超過240個國家地區提供線上交友服務的最大商業網站Match.com.中選出,一個根據人口統計結構的全國性隨機抽樣,被選中者首先收到一封來自網站的e-mail,接著收到研究者的解釋說明,所有回應的參加者均獲得五十元的Amazon 禮券,被選中者如果一週內沒有回應將會收到一封提醒的e-mail ,資料蒐集在2003年的十一月到十二月間的三個星期間。
網路調查由Zoomerang.com[6]網站主辦 ,所有參與者回覆的資料,存在一個只有研究者可以進入、被密碼保護的線上資料庫。 線上調查軟體會產生一組單一的網址給每個受邀的回答者,為了保護他們所完成的調查樣本,每位回答者只能允許一次的完成調查樣本(即不接受修改過的樣本)。.這些資料被轉成Excel檔案,排除登入錯誤的資料後上傳到SPSS軟體做分析
Sample and Response Rate 樣本和回覆比例
回應者都是美國人,都是有登入網站的用戶,參與Match.com的時間是從2001年1月到2003年10月為止。鎖定在異性戀者(男人尋找女人或女人尋找男人),56%女性, 93%白人,平均年齡四十歲(從18-60歲),62%曾離婚或,57% 有小孩,67%居住在都市,大多數人的收入在$35,000到 $75,000之間,大多數人有多年使用網路經驗,54%超過六年。
所有樣本數為349。14.3%的回覆率,回覆率的估算是全部調查的總量減掉無效的e-mail數量。e-mail和網路調查比起親身調查和電話調查,有較低的回覆率。(Watt,1999)因為e-mail比親身訪談的社會壓力低。(Dillman,2000)也因為這個理由,我們做了一些測驗,發現要增加網路調查的回覆率,要限制調查時間為15分鐘,將調查形式維持簡單化,並且提供一些獎勵、先前告知、提醒的e-mail、強調是學術研究的本質、保證回答者的機密。(Tuten, Urban & Bosnjak,2002)
我們同時建立拒答者的偏見分析,來定義可能的偏見來源。(回答者 v.s.拒答者),尤其當回覆率偏低時,非常建議用此方法。(Bose,2001) 因為真正的人口價值是未知的,我們比較樣本的人口特質從Match.com隨機選擇的2500份樣本架構資料庫裡,發現回答者很有可能會因為性別、年齡、教育、收入和種族而有所改變。樣本有些許傾向女性、年長者、低教育和白人。為了測試這些可能有偏見結果的回答者,我們將每一項可變項分為兩個族群,並且將一系列的t測試分別放在11個變項中來做比較,從44項比較中,發現只有3項不同。同時我們也測試早回答者和晚回答者,而晚回答者被假定是不回答者。(Bose,2001)而我們在跑t測試比較時,發現早、晚回答對研究多變項來說沒有任何的不同。這個分析暗示我們,我們的樣本不受不回答者的偏見所控制。
Instrument and Measures 工具和測量
測量工具:Scales尺度及Items條目是以網路自我呈現(online self-presentation)及關係結構(relationship formation)的文獻為基礎所建立的。
對象:加州有網路約會經驗者做深度訪談。
內容:線上約會的歷史背景和目的、線上約會的經驗和態度、線上的自我揭露online self-disclosure(包含誠實、數量、意圖、價值)、認知線上約會的成功perceived online dating success與親密的行為intimacy、和人口統計學的問題demographic questions。
前測:根據Match.com的樣本數39位做文字上的效度測量。
統計摘要 reported in Table 1.
關係的目標:Relational goals
測量尺度:以1-5為測量尺度,1=完全不重要、5=非常重要。
(根據先前的線上約會研究修改線上和離線的目標,排列從短期偶然的關係到長期堅定的關係。)
測量條目:設定一套3項的條目,長期離線目標的分析。
(a)長期的約會 for long-term dating
(b)與特定的對象建立一個忠誠的關係 to meet one special person with whom to establish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c)尋找可能的生活(同居)或結婚對象。 to find a possible life or marriage partner
目標面對面的 α= .90 證明高度可信賴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四個測量尺度:誠實、數量、意圖、價值。
抽樣方式:抽樣是一般隨機抽樣,非個別特殊抽樣,建立一般人自我揭露的傾向。
測量尺度:1-5,1=極不同意,5=非常同意
前測:low factor loadings:低於 .5,Cross loading:.4或大於 .4 。
平均可信度:honesty,α= .77; amount of self-disclosure,α= .69;
conscious intent,α= .65; positive self-disclosure,α= .62
以誠實α= .77最高。
線上約會經驗:Online dating experience
抽樣對象:線上約會經驗者的回覆 。
兩個測量面向:行為的Behavioral與認知的Cognitive 。
1.行為上的經驗:詢問在一定時間內參與的頻率,透過e-mail和面對面經由線上媒合回應者的數量
No. of people met 遇到回應者的數量 α= .75.
2.認知上的經驗:兩個測量面向,學習他們線上關係可能不成功原因的自知之明和能力。
(a)我常困惑為甚麼我和我在線上遇到的對象交往都不會成功
I am often puzzled by why my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I meet online are not successful
(b)我的線上關係經常第一次約會後就沒下文
my online relationships often end after the first date.
測量範圍:1-5,1=極不同意,5=非常同意
Learning 學習 α = .66
認知成功Perceived success 透過兩個面向來測量
1.自我呈現的成功(Self-presentation Success)符合兩項條目
(a) 線上的我能以最好的方式呈現自我
online personals allow me to present myself in a favorable way
(b) 我想我透過線上的我傳達給他人一個好形象
I think I have made a good impression on others through online personals.
2.策略上的成功(Strategic Success)符合四項條目
(a) 我想我知道線上約會如何成功
I feel I understand how to be successful in online dating
(b) 我想我能夠達到我的線上約會目標
I feel I am able to achieve my online dating goals
(c) 我覺得有希望透過線上的我遇到好對象
I feel hopeful about meeting someone special through online personals
(d) 我已經發展出線上約會的一個或多個策略
I have developed a strategy or strategies for online dating
測量範圍:1-5,1=極不同意,5=非常同意
自我呈現的成功 self-presentation success, α = .69
策略上的成功 strategic success, α = .75
控制變項Control variable:參與網路約會的時間 Total time spent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dating
測量範圍:1-6,1=一個月以下,6=超過兩年
Results 結果
所有的假說按兩步驟歸納分析:
第一步:所有參與線上約會的時間當作可控制的變項
第二步:其他的變項被加入每個依變項
自我揭露策略:
假說一:被證實『將面對面關係視為重要目標的人,他們的自我揭露會更加誠實。』(β = .17, p .01)
假說二:被證實『將面對面關係視為重要目標的人,努力於更多數量的自我揭露』(β = .13, p < .05)
假說三:被證實『將面對面關係視為重要目標的人,致力於更有目的性的自我揭露』(β = .17, p < .01)
假說四:未被證實『將面對面關係視為重要目標的人,和更正面的自我揭露沒有明顯的關聯。』
以上See Table 3
自我揭露策略認知成功:
假說5和6經12個變相關係的分析,結果在Table 4:
假說
假說5b:被證實『更多數量的自我揭露,更有線上約會策略成功的認知』
(β = .12, p < .05)
假說
(β = .13, p < .05)
假說5d:未被證實『更正面價值的自我揭露,更有線上約會策略成功的認知』
假說5e 和
所有參與網路約會時間的控制變項,對自我揭露策略認知成功沒有效果。(F(7, 263) = 16.091, p < .001)
自我呈現成功:
假說
假說6b:越多數量的自我揭露,認知自我呈現越成功。(β = .15, p < .05)
假說
假說6d:越多正面價值的自我揭露,更堅定更強烈認知自我呈現越成功。(β=.32, p <.001)
假說6e 和
所有參與網路約會時間的控制變項,對自我呈現認知成功沒有效果。(F(7, 267) = 10.971, p < .001)
Discussion 討論
首先,我們發現以建立長期面對面關係為目標者,自我揭露更誠實、揭露更多個人資訊、更有意圖的揭露、不必然正面的揭露多過負面的,事實上也就是呈現他們自己現實的樣子,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自己終將在持續發展的面對面關係中顯露出來。印證了SIP theory,也比較了CMC使用者線上和面對面自我揭露的不同 。
也許我們最驚訝的是發現誠實的負面效果,特別在自我呈現上(對策略成功無負面影響)。一個解釋是,越不誠實者可能感到他們對線上約會對象營造一個更好的形象,因為顯露缺陷或負面的特徵可能會將潛在的約會對象擋在門外。 他們會在如年齡、體重、外表、收入等特徵上說謊。這也符合社會滲透理論:個人在早期的關係發展中通常會保留自己的負面資訊。
調查顯示,有94%高比例的受訪者極不同意他們在線上有故意扭曲自己的個人資料或交往,有87%的受訪者極不同意在線上故意扭曲個人資料或交往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雖然不太可能承認他們自己說謊,但一個高比例的回應卻感覺線上其他人真實的特徵是被頻繁的扭曲(不承認自己說謊,但覺得其他人都說謊),通常是在外在條件(86%)、交往的目的(49%)、年齡(46%)、收入(45%)、婚姻狀況(40%)等項目。依質性分析深入探究:錯誤故意發生經由三個方式如錯誤的陳述、自己主觀概念、捏造一些如年齡等人口統計上的資料等,以避免被過濾掉所以描繪自己理想化未來可能的樣子,理想化呈現線上角色的壓力,可能無法完整的讓人誠實的表述”真實的自我”。
更進一步有趣的發現,比較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和策略成功(Strategic Seccess),最重要預期策略的成功都跟經驗(Experience)有關,而且與認知(Cognitive)及行為(Behavioral)的經驗有關,特別是認知經驗的學習,都與個體從線上約會的錯誤中學習有關。同樣的,在線上認識更多的人,更有機會表現與透過經驗學習就更能達到戰略上的目標。除了經驗之外,更多數量和更有企圖的自我揭露更能促成策略成功,而且在兩方面 1)提供他人更多自我的資訊或許能夠在第一次見面前營造“deal breakers交易破壞者” 2)基於互惠以更多自我揭露換取潛在對象作最好的決定。
為了成功的自我呈現,此外,有企圖的和正面的自我揭露,這兩個變數在形象管理上非常相關。個體越關心順利的自我呈現和製造一個好印象給線上約會的對象,就會越正面的自我揭露,越少傾向顯露負面的外觀,也越少誠實和控制他們的自我揭露,更有企圖小心營造線上的角色是有魅力、令人滿意、理想的。這些壓力在關係形成最初的舞台可能是特別的重要。
自我揭露的總量的重要性,對兩種形式的成功提供支持社會滲透理論的結果。增加的自我揭露導致親密行為和滿足,延伸該理論運用在線上約會。此外,超個人看法對正面和有企圖的自我揭露和為了自我呈現成功而誠實的負面效果,建議CMC的使用者減少暗示和非同步的CMC的本質,參加更深思熟慮、克制的和理想的自我呈現。我們的發現也支持早期選擇約會方法的的研究, 如報紙和雜誌上的個人宣傳廣告。用一個不負面的自我描述來呈現他們自己比沒有提供者收到更多的回應。我們的研究發現,更多正面和有企圖的自我呈現在線上約會,更認知自我呈現的成功。
雖然我們發現增加自我揭露總體來說導致更多交往成功的認知,也顯示重要的差別在自我揭露的不同面向和建議在線上環境設定一個更準確的交往目標。此外聚焦在自我揭露的不同面向和他們線上約會成功的關係,這個研究也有助於識別交往成功的多個面向的創作。雖然成功有傳統上要達到某個確定的親密行動程度的定義,這個概念在線上環境更顯複雜,描寫如何開始交往在哪裡浪漫相遇,而不是親密或忠誠的關係。其次,我們發現人們在線上約會常有多變不同的交往目標,從不正式隨意約會到找尋一個共同生活或結婚的對象,所以策略上成功這個概念被允許包含多樣的交往目標。最後,我們也擴充成功的概念包括自我呈現的成功,因為經由線上約會建立關係是一個有企圖和重要的面向。
研究結果也聚焦在經驗的重要性,包括一個學習的面向之前沒有被認同。遇到一定數量的對象的重要性被強調,和經由經驗學習的能力,預期包括策略上和自我呈現的成功。建議線上約會的成功也許偏向於一個“數字遊戲numbers game,”來自許多我們調查樣本的反應。但也要求一個從相遇反省和學習的認知能力,未來研究也應該更進一步確認和測試這些變項,特別是學習的變項。這個變項有非常強的效果,特別在策略上的成功,但這個結果的解釋需經更多的測量使更正確。
最後,值得提及的是花在參加線上約會的所有時間,對任一形式的交往成功沒有重要的關係。一個新可是活躍的使用者認為他們自己和老手一樣成功,此外,一個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線上約會可能是相反的象徵,一個缺乏成功的事實,意味他或她還沒找到一個適合交往的合適對象。
本研究有些局限
1、回覆率偏低,但仍在其他線上調查的回覆平均標準內,。
2、樣本限於美國境內、異性戀的使用者,不能涵蓋整個線上約會的大眾。
3、特別要強調的是,調查以認知(Perceived)超過實際的成功(Actual Success)
此外,流行的研究使用來自參與者完全自我陳述的數據資料。因為匿名保護,我們無法比較參與者真實特徵和他們自我陳述的特徵,這也給我們一個對文本豐富的瞭解在自我揭露和自我呈現的策略運用。將來研究應指出這些結果和附加的因素,有助於經由線上約會成功交往的形成,如線上約會到面對面交往角色轉換的“chemistry.” 化學作用。
這個研究檢視線上約會為自我揭露和成功交往的人際關係理論開啟一扇窗。也延伸擴大CMC電腦媒介傳播理論在線上混合型態的關係,不同於其他獨佔的線上CMC理論的重要。不只幫助我們瞭解CMC和網路如何促進人際關係發展,也提供現存的人際關係理論新見解,特別在面對面關係形成、自我呈現和自我揭露。線上作媒的的工具和技術將繼續發展,使用者和線上約會團體探詢移動和已知場所技術的潛力,評估電腦、影音溝通傳播工具。傳播學者會在新的研究領域合作,面對挑戰,對自我呈現及自我揭露如何在線上運作提出問題並尋找解答。
Notes 備註
[1] CMC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B%E8%85%A6%E8%BC%94%E5%8A%A9%E6%BA%9D%E9%80%9A&variant=zh-tw
[2] 指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而變得親密的過程。社會滲透理論認為,滲透過程是通過接近、交換資訊和感情向親密關係發展,其速度在某一時期內可以不同,但不斷持續的相互交往可以擴大或提高親密關係的範圍和程度。其作用過程表現為以下四個階段,即:(1)表現自我相互觀察的定向階段。(2)探索感情交換階段。(3)感情交換階段。(4)體現親密關係的穩定交換階段。滲透在廣度和深度上均可出現,前者指個人生活的不同範圍和人格,後者指這一過程導致的各種不同關係。社會滲透理論是由泰勒和阿特曼在1973年首先提出來的。
泰勒和阿特曼又提出了社會滲透理論的一種代表模式──洋蔥(onion),將溝通分為深度(depth)與廣度(breadth)。關係的發展從深淺到親密的人際關係行為,這些行為就是溝通。也就是說,溝通是由較低深度,且有廣度的話題開始(適應層級)──雙方沒有主題式的對談,對話並無細節的討論。相反的,關係到穩定的「交換層級」應是指以溝通話題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來展現。而在「探索感情交換」和「感情交換的層級」,就成了多變的廣度和深度來進行關係發展,以「深度」而論:指的是自我揭露的親密程度,若關係愈深入(洋蔥核心),話題會愈具體,互動雙方的關係是發展在不同階段所談論不同話題的數量,以及一個人投入談話的「程度」,亦即人格被理解的程度,也就是說,是在感情交換或甚至穩定的交換層級;反之,若關係為「擴張」:只是洋蔥的廣度擴張,溝通的話題則是以單純話題的數量多寡而論而已,但不論在那一層面,對陌生人的自我揭露量都會比較小,對親密的對方比較有擴大的揭露量(情境、人格特質、報酬都會影響)。綜合 上述,兩個人的關係愈親密,談論話題會愈滲透至核心層面,自我揭露愈深,亦會與對方產生親密感。
1 則留言:
非常有幫助,全班感謝您!X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