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面對老:一門現在開始修的課

爹娘搬到台北後,前前後後陪他們到附近的三總醫院好幾回,掛號 門診 檢驗(抽血),把他們在台中固定看的慢性疾病門診都轉過來,還向從事醫學相關工作的高初中同學請教掛那個醫生的號比較好...等等,經過近一個月,陪診面見了數科名醫,感覺:
現在的醫生服務態度都很好,和顏悅色 客客氣氣,不知道是我們看的門診多老人病患,醫師特別有耐心,還是現在的醫師也意識到醫病關係是一種比較偏向服務精神的「行業」,同科醫師間也許因為競爭的因素,也促成了醫師提昇問診的服務品質。
但醫師服務好,會不會也間接鼓勵了病人過度就診的可能?幾次去三總後,感覺就像是一個老人家的「誠品」(三不五時就會去走走,老人家逛醫院真的跟我逛書店的感覺有點像),慢性疾病到底還嚴不嚴重,藥是不是還需要繼續服用,如果病人沒有意識病其實已經好了,而就是習慣的來看醫生,說說自己目前的現況,然後持續的拿藥 吃藥呢?
會有這樣的感覺,是我娘從台中轉上來的其中一科,初診時醫師表示從台中原來醫師開的藥看不出毛病在哪裡?抽血檢驗後今天去復檢,醫師表示身體除了有一點貧血外也沒甚麼問題,原來開的四劑藥,兩個是安眠藥 一個是降血壓和利尿(老娘雖有高血壓但有另看心臟血液專科),一個是消炎,嚴格說起來只有第四個藥是有針對性的療效,其他不吃也無妨。而消炎,因為她血液檢驗也沒甚麼問題,消炎有點預吃的味道,其實應該是不吃,如果有症狀復發再吃才對。
這就有個問題,她之前看門診,吃這麼多藥到底是醫療還是安慰,如果今天不是我陪診,對相關問題會提出疑問,老娘是不是會覺得病要繼續看下去,醫師基於病患沒有積極要求,自己也不應該主動推拒病人流失客戶,而繼續維持相互間的看診關係呢?因為我陪了,結果是不用再去這個門診了,所以無法推斷我沒陪的可能結果,但疑問還在,也提供給家有長輩的朋友參考,真的應該花一點時間陪診或了解他們的用藥,一來不要浪費醫療資源,二來也不要讓他們過度依賴醫院,特別是不要再吃不該吃的藥了。
老娘最近一段時間還有個問題,就是體力明顯變差,走路不穩,記憶力和認知能力也有明顯退化的感覺,不知是改變環境或搬家太累,還是老年痴呆的前期症狀,特別掛了三總的老人醫學科,醫師透過一些認知測驗幫她檢測,感覺又還好,討論的結果,極有可能是轉診過來的初診,藥都先開跟台中藥效接近,但不同廠牌(因每家醫院進藥不同)的藥,極有可能是成分不同造成適應不良,剛好有些藥也沒必要吃,就停藥一段時間後再看看情況。
最近剛好看了一本日本人寫的書:「一個人的老後」非常有感觸,推薦大家看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