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多」一定好嗎?

「多」一定好嗎?
最近陪爹娘看了一齣「瑜亮鬥智」,李寶春一人分飾三角: 喬玄(可能是大小喬的老爹也可能不是,待考。甘露寺為劉備 孫尚香作媒,還提供染髮劑相助,替劉備欺瞞丈母娘孫媽媽他還年輕)周瑜還有諸葛亮,第一個老生喬玄唱得最好,第二個周瑜是白面武生,演來有些力不從心 下盤稍虛,到第三個諸葛亮,一大段唱腔都驚醒不了打瞌睡的我,為了展現多角 全能,一人分飾三角的結果,就是讓觀眾有點消化不良,感覺看戲有點辛苦和壓力,連我中年都有此感,那些滿劇院超過八成的老先生老太太,想必更辛苦。
看完戲,勾起我最近一些經歷,特別覺得「多」一定好嗎?
上課寫報告,老師只問幾個小問題,希望我們一兩張A4就搞定,有些同學就是忍不住,又是簡報檔 又是圖 又是文,引資料 經典,那怕老師希望是封閉式分析,不要加入個案資料撰寫後的新資訊,但就是忍不住。
做生意 品項多,多到標籤都會貼錯,多到員工訓練都來不及,多到沒有人能正確解釋所有商品功能。
寫文章 落落長,連起承轉合都很難劃分,這樣的文章 我每次看了標題就當看完,就算裡面有珍珠都被我遺漏。
開公司 做人生計畫,我看超過三個選項就有危險,到底核心競爭力或自我的價值在哪裡?恐怕要好好想想,去蕪才能存精。
以前我教後進剪接,最喜歡說的就是:卡接是最好的效果,做一堆特效 上一堆字幕,就是因為影片沒內容 心虛,以為做很多就能掩飾,其實更輕易暴露缺點,好看的內容,不用效果,單純的卡接就能感動人心,做不出好東西,只好奉行「數大便是美」「沒功勞也有苦勞」「能者多勞」...
最近特別感覺為「多」所「苦」,搞得自己都沈溺其中 疲於奔命,還忍不住「多口」抱怨。
或許就是因為:「多」不一定好,但多少能夠讓人安心,於是大家都樂「多」不疲。
唉!或許真該好好「放空」一陣子,或許會有些靈感,也不會淪於越忙越空虛。
最近看一本書「慢食新世界」,用學術理論的框架討論「美食」,兼敘環保 食物生產 生物多樣...,以後有空再來心得報告,作者在第三章寫了一段話:
「人啊,在單調乏味的宇宙中
以為創造越多,擁有越多
但透過慌亂不安的雙手創造出來的
只是更多的限制,侷限了自己」

值得深思,引來做結。

補充:「慢食新世界」書後附錄『食物未來宣言』,將傳統農業的困境與工業化農業的殺傷力,說得非常清楚,網上還沒找到全譯文,書也只翻了前言,有機會 有心人如果把它全譯了,也是功德一件。我和台東農場結緣至今,看到寫得最好的一篇,其實很多人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一起為永續地球生態,維繫多樣物種而努力,做多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心開始做。
閉門造車不如眾志成城,太專注自己的努力,會看不到別人的貢獻,這是我看到這篇宣言後,真心想提醒一些朋友,真正的挑戰應該是更普及 更容易的去接近消費者與競合者,而不是孤芳自賞理念 負一隅頑抗非我族類。

沒有留言: